2026中级社工《社会工作实务》名师提分卷2
- 推荐等级:
- 发布时间:2022-12-20 08:45
- 卷面总分:5分
- 答题时间:120分钟
- 试卷题量:5题
- 练习次数:453次
- 试卷分类:中级社会工作实务
- 试卷类型:模拟考题
试卷预览
A社区是去年农民拆迁后“就地上楼”的回迁社区,社区内没有幼儿园,并且离小学和中学较远,没有大型的超市、农贸市场,也缺乏社区活动。新的居住方式改变了原来村落的人际关系和支持网络,社区内人际互动减少、缺乏活力,中老年人无事可做、无处可去,学龄儿童放学后无处可玩,社区只有几个零散的文艺兴趣小组,一些原村落的文艺骨干不主动参与社区活动。楼道里乱堆乱放杂物,影响了人们的正常行走。
B社区同样是回迁小区,但是入住时间较早,由于是政府的示范小区,该社区内的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善,周边的各种配套也相对齐全,社区内有多支文艺队伍并定期开展活动,社区内的志愿者经常开展志愿服务,接送孩子放学,维护社区周边的治安等。
当地一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计划联合A社区和B社区开展服务,协助A社区居民充分使用自身及其周边环境中的资源以改善目前的生活状态。
要要求求::结合本案例,依据“资源链接”的方法,分别从“资源整合、资源共享、资源配置”三个角度设计具体的社区服务方案(只需列出各角度的服务目标和服务内容即可)。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资源整合角度
1.服务目标:帮助社区整合社区资源,充分利用本社区内部资源满足居民需求。
2.服务内容:
(1)通过“邻里节”“邻里文化创建”等活动,让居民之间彼此熟悉起来,充分调动社区内部的居民资源,让其参与到社区活动与社区服务中。
(2)通过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社区新的社区社会组织,如“舞蹈队”“合唱队”等,形成居民的兴趣团体,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针对社区原有的一些零散的组织,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他们完善组织制度,丰富组织内容,培养组织领袖,让这些组织更加规范化,并定期开展活动。资源共享角度
1.服务目标:通过资源的共享,实现A社区与B社区之间的资源共享,满足两个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
2.服务内容:
(1)与B社区开展合作,签订资源使用协议,如B社区可以邀请A社区的文艺骨干到社区中为老年人开展文艺表演,或者对社区内的组织开展技能提升与培训,或者进行经验分享。
(2)B社区内的志愿者可以协助A社区共同开展课余托管服务,充分使用B社区的场地资源和人力资源,实现与A社区的资源互换与共享。
资源配置角度
1.服务目标:充分使用各自社区的资源,保证资源使用的有效性与流动性。
2.服务内容:
(1)合理安排B社区的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不仅在B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还在A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慰问社区内的老年人,为社区儿童开展课余托管服务等。
(2)充分使用A社区的资源,让A社区为B社区的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小锦,男,7岁。小锦3岁的时候在家附近走失,被人贩子拐卖到了一个偏僻的农村。
小锦的父母从来没有放弃找寻的希望,几年来一直奔波于全国各地寻找小锦。在各方的努力下,他们终于在失散4年后找到了小锦,并把他从收养他的农村家庭接回了城市的家。
回到城市后,小锦对城市生活环境出现了各种不适应,与自己的亲生父母在感情上也很疏离,一句爸爸妈妈都叫不出口,平日里基本不开口和父母说话,甚至很排斥现在的家庭,总想回到那个收养他的家庭去。小锦的父母尝试各种方法跟小锦消除情感隔阂,他们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周末带他去游乐场玩,跟他讲述3岁前发生的趣事,尽管他们一直努力尝试和小锦重新建立感情,但是收效甚微。因为害怕小锦再次走失,小锦的父母每天坚持接送他上下学,几乎不让小锦单独和其他小朋友在社区一起玩耍,为做到更好地陪伴小锦,弥补错过的那些成长时光,他的妈妈甚至辞去了工作,专职在家照顾他。但是小锦自回城以后一直闷闷不乐,总是很沉默,也不愿与人交往,对陌生人总是很不信任,极度缺乏安全感。
【问题】
1. 从上述案例中分析小锦现在的需要。
2. 从上述案例中分析小锦的个人及环境资源。
3. 针对小锦目前的状况,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分析上述案例,小锦现在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的需要。儿童的发展需要也被称为儿童的成长需要,是指儿童为了身心发展需要获得的关爱、教育和引导。案例中小锦在3岁时走失,被拐卖到了农村,从小就缺失亲生父母的爱,也缺乏良好的家庭生活和适当管教,导致回到原生家庭后难以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受保护的需要。儿童受保护的需要也被称为儿童的免遭伤害需要,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在身心两方面得到安全保障,不受到任何人为的伤害。案例中小锦3岁时走失、被人贩子拐卖,身心都受到极大的伤害,导致对陌生人总是很不信任,极度缺乏安全感,不愿与人交往。
(3)游戏的需要。儿童需要游戏是由其天性决定的,儿童在游戏中获得身体的成长,并通过游戏学会与人相处,逐
渐认识和了解社会。案例中的小锦整天由父母陪同,几乎不能单独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4)社会化的需要。儿童的社会化是儿童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技能的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第一步。这个过程离不开社会群体、集体、个人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也离不开个人主动积极地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本案例中,小锦几乎不能单独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平日里基本不开口和父母说话,总是很沉默,阻碍了小锦社会化需要的发展。
2.从上述案例中分析小锦的个人及环境资源:
(1)小锦的个人资源:身体健康,与同龄孩子相比有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体验过不同家庭、城市和乡村不同的生活。
(2)小锦的环境资源:首先是亲生父母对小锦深深的爱,特别是为了弥补错过的那些成长时光,妈妈甚至辞去了工作,专职在家照顾小锦;其次是农村收养家庭的资源,如果处理得好,小锦可以同时得到两个家庭的爱护;同学是小锦朝夕相处的伙伴,老师也是有力的支持资源。
3.针对小锦目前的状况,社会工作者应采取的介入策略主要有:
(1)直接对小锦介入:通过游戏进行心理辅导,调整小锦的心理状态,降低小锦对原生家庭的排斥感和对城市的不适应感,增强小锦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增强小锦对人的信任,提升安全感。
(2)直接对小锦父母介入:调整小锦父母的认知,使其认识到对待小锦不能操之过急,要多给小锦一些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慢慢培养感情基础,放手让小锦独立地去完成一些事情,让他单独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增强小锦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教授小锦父母亲子沟通方法,例如如何与小锦在游戏中建立信任关系,促进亲子沟通。
(3)与小锦学校的老师取得联系,让老师们在学校给予小锦更多支持和鼓励,帮助小锦尽快地融入学校生活中。
(4)开设一个由类似适应不良问题的孩子组成的小组,进行团体辅导。
(5)建立与收养家庭的连
张女士今年45岁,十年前丈夫因病去世,十年来张女士靠做保姆、街道清扫员、钟点工、搬运工等临时工作供三个子女读书。前年秋天由于一次车祸张女士不幸失去了一条腿,住院没多长时间,张女士就因无力支付医药费出院。出院后,因为突然失去了一条腿,这巨大的生活变迁让她很不能接受,张女士非常伤心,整日闷闷不乐,脾气也很暴躁,经常跟孩子们发脾气。有时候甚至不吃不喝,病情也没有好转。后来在儿子的劝说下,情绪好了一点。没过多久,当张女士自己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她不仅考虑到自己的当前情况——自己的行动非常不便,不能做家务,不能做工,再加上家里突然中断了经济来源,三个子女中还有两个在读大学。张女士不禁越想越伤心,甚至想到自己一死了之,免得拖累儿女。后在邻居的劝说下,终于打消了这个念头。但张女士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坚强和乐观了,她经常想到自己是个废人,什么用处也没有了。她的情绪很容易波动,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就经常想到这些,一面伤心,一面又爱发脾气,一面又很气自己没用。她几乎不出门,因为她既不敢面对那些像她以前一样健康的人.也不能正视像她现在一样的残疾人。
问题:
1.残疾人是指什么?什么是残疾人社会工作?
2.不是医生的社会工作者应如何帮助张女士?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1)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丧失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
(2)残疾人社会工作不同于一般的残疾人服务,专指在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社会工作者秉承利他主义的宗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帮助残疾人进行能力建设并克服自身缺陷的局限性,构建社会性支持系统并克服各种环境障碍,使得残疾人能够全面融入社会生活,并提升人类社会整体生活质量的活动。
2.(1)康复社会工作者可以借助自己对医疗科技的基本知识,帮助她取得合适的医疗康复服务。
(2)可以帮助她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疏导情绪。
(3)为张女士提供职业康复服务。社工通过一系列措施,稳定且合理地解决张女士的就业问题,主要是提供职业服务,如职业咨询、职业评估、职业指导、职业训练和有选择的安置工作。
(4)为张女士提供社区康复服务,依托于社区,充分利用各种社区资源(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残疾人及其家庭等),在医疗、职业、教育和社会等康复领域为张女士提供方便、经济、有效和可行的“全面康复”服务,促进张女士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重塑自我,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并建立"亲和性”高的残疾人社区文化。可以帮助她进行生活自理训练,为她提供就业辅导及其他方面的帮助。具体的工作包括了解她的生活方式、家庭状况、经济条件、社会处境;评估她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帮助她取得单位、社区等各方面的支持,解决生活困难。
(5)可以积极促进她与残疾人之间以及她与正常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陈伟在读初二的时候,爸爸妈妈因为感情不和而离婚,陈伟一直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妈妈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对于陈伟的管教特别严格,除了在学校的时间以外,不得随意外出。妈妈要求陈伟每天在家中完成功课和一些课外的学习课程,不得偷懒和贪玩,一旦发现他不认真,就会严厉批评陈伟。近期,妈妈发现陈伟越来越沉默,很少与她讲话,放学回来就躲在自己的卧室里,虽然是在看书,但更像是在发呆。老师也向陈伟的妈妈反映,陈伟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在课堂上听讲不认真,发言也不积极,对于老师的批评也只是听着,既不辩解也不接受。陈伟的妈妈看着越来越内向的陈伟,内心很是焦急,但又无可奈何,于是找到社会工作者小王,希望他能够帮助陈伟。
【问题】
1.请结合本案例分析一下陈伟面临着哪些困境。
2.针对陈伟所面临的困境,小王应采用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陈伟面临以下困境:
(1)父母离婚后,家庭不完整,这给陈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使他缺少正常的家庭温暖,缺少父爱。
(2)妈妈对于陈伟的管教过于严厉,除了正常的学校学习外,还有额外的学习课程,完成不好会遭受妈妈的批评。
(3)由于妈妈的管教,陈伟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适应能力较弱。
(4)因为老师的批评,陈伟会产生挫折感,这对于陈伟的心理发展很不利。
2.小王应采用的介入策略包括:
(1)与陈伟建立信任的关系,与他进行沟通,了解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他重新认识父母及学校老师的做法。
(2)教授陈伟与人沟通的技巧,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建立健康的学习环境。
(3)与陈伟的妈妈进行沟通,教授她正确的教育方式,促进母子之间的沟通,帮其建立正常的家庭交往关系,让陈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4)与陈伟的老师进行沟通,请老师理解和关心陈伟,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小泽,11岁,妈妈因为肺结核去世,爸爸因为车祸而去世。小泽性格比较孤僻、倔强,很少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小泽与姑姑生活在一起。但是由于姑姑家有两个孩子,生活也并不富裕,所以经常骂小泽,觉得小泽增加了自己的负担。村里的小朋友也都认为小泽是没有人要的“野孩子”,不愿意与小泽一起玩耍,很排斥他。由于小泽的成绩在班级很差,老师对其并不关注,觉得小泽太笨没有发展前途。
小泽越来越不能忍受老师和伙伴的侮辱,也不想继续待在姑姑家。他想要出去看看,便来到附近的一个小城市。由于身无分文,小泽开始了流浪乞讨生活。小泽连续四天在街头露宿,依靠乞讨生活,有时还会偷拿别人的东西,经常会遭到路人的冷眼对待甚至是踢打,每天的温饱都得不到满足。
该市儿童福利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开展外展服务时,发现了小泽,便将其带到机构内。
在了解了小泽的情况之后,社工准备将其送回姑姑家,但是小泽不愿意回去。小泽由于担心被强行送回姑姑家,便偷偷跑出机构继续在街头流浪。后来,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姑姑找到了小泽。社会工作者小王被安排介入为其提供救助服务。
【问题】
1.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小泽的需要是什么
2.如果你是流浪儿童救助工作人员,你会采取哪些措施为小泽提供救助
- 查看答案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小泽的需要:
(1)基本的生存需要。小泽流浪街头,基本的生存得不到保障,吃、穿、住等基本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2)安全的需要。小泽是个孩子却露宿街头,他有保障其人身安全的需要;同时心理上的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3)归属和爱的需要。小泽是个孤儿,缺少家庭和亲人的关爱、重视,在姑姑家没有归属感;在学校里老师对其不关注,也找不到归属感;小泽性格孤僻,缺少同伴交往和关爱。
(4)尊重的需要,小泽需要老师、姑姑和同辈群体的尊重。
(5)自我实现的需要,小泽有接受教育和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
2.根据流浪乞讨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来看,社工应该采取的措施包括:
(1)动员社会力量,预防流浪儿童的出现。社会工作者应该从社会、家庭、个人三个层面分析流浪儿童产生的原因,找出应对之策。
(2)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建立全方位的救助体系。首先,从物质救助到教育救助。小泽11岁,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阶段,社工应该给予充分的生活救助,保证其身体所需;同时,小泽脱离了正常的家庭和学校环境,在社会上游荡,并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社工需要对其进行人际交往和知识、思想行为方面的教育,帮助小泽纠正其偏差行为,改善其人际交往状况,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其次,从机构救助到回归家庭与社会。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机构救助基本生活安置以及行为思想引导与矫正等,但是救助站是对流浪儿童的临时救助,需要为流浪儿童回归家庭和社会创造机会。其一,社会工作者应该与小泽的姑姑进行沟通,促使姑姑关心爱护小泽,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其二,与学校老师沟通,让老师发现小泽的长处和优点,尊重小泽,为其提供学业辅导,维护其教育权利;其三,开展同辈群体小组,增加小泽与同伴的交往机会,提升其人际交往状况。
最后,安置与跟踪服务。社会工作者首先要对小泽进行安置,如果小泽能够回到姑姑家中,社工应该了解姑姑家的生活状况,解决其生活困难;小泽回到家中和学校之后,社工需要继续跟踪服务,了解小泽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权利是否得到实现。
(3)推动救助政策的落实。政府制定了相应的关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政策和孤儿救助服务的政策,社会工作者应该在宏观层面推动这些政策的贯彻实施,切实维护流浪儿童和孤儿的权益,使流浪儿童的生命和权利得到保护,为孤儿按时发放孤儿津贴和提供继续教育、技能培训服务等。
(4)进行社会倡导,呼吁社会关注流浪儿童。社工应该呼吁社会共同关注流浪儿童现象,及时发现流浪儿童并主动提供帮助和服务,呼吁社会关爱孤儿和流浪儿童。杜绝小泽这样的类似事件发生。
(5)救助机构的建立和服务的完善。儿童福利机构的不完善的服务导致了小泽的再次流浪。所以,社工应该积极推动救助机构的建立和完善,明确机构的基本规范,在机构中引入专业方法,提高管理技能,更好地为流浪儿童提供服务和保护。
其他考生还关注了更多 +
- 2026中级社工《社会工作实务》深度自测卷2
试卷分类:中级社会工作实务
练习次数:0次
- 2026中级社工《社会工作实务》深度自测卷1
试卷分类:中级社会工作实务
练习次数:0次
- 2026中级社工《社会工作实务》名师提分卷6
试卷分类:中级社会工作实务
练习次数:0次
- 2026中级社工《综合能力》深度自测卷5
试卷分类:中级社会综合能力
练习次数:0次
- 2026中级社工《综合能力》深度自测卷4
试卷分类:中级社会综合能力
练习次数:0次
- 2026中级社工《综合能力》深度自测卷3
试卷分类:中级社会综合能力
练习次数:0次
- 2026中级社工《综合能力》深度自测卷2
试卷分类:中级社会综合能力
练习次数:0次
- 2026初级社工《社会综合能力》预测试卷6
试卷分类:初级社会综合能力
练习次数:0次
- 2026初级社工《社会综合能力》预测试卷5
试卷分类:初级社会综合能力
练习次数:0次
- 2026初级社工《社会综合能力》预测试卷4
试卷分类:初级社会综合能力
练习次数: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