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音乐案例《编花篮》的教学过程,结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的结构框架,分析此课的核心授课内容是属于哪一个领域?并阐述具体体现在该领域的哪些方面?辅助授课内容是属于哪几个领域?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方言歌曲《河南人,中》导入,了解河南方言文化。
2.聆听全曲:学生试听全曲,揭示课题《编花篮》,解析歌词,想象歌词中编花篮,摘牡丹的的故事性,感受到最后一句最具河南特色的唱腔。
3.学唱歌曲:
(1)教师反复演唱最后一句,学生聆听体会,注意气息使用,并通过模唱、加入重音动作等方式感受音乐要素(节奏、旋律、力度),对歌曲内容与地方特色的结合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2)分乐句学唱,通过朗读和演唱,体验旋律与方言巧妙结合的表现形式,学习歌曲轻声、高位置、有感情的演唱要点。
4.课堂小结:总结拓展,教师介绍古都洛阳,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文化视角,使音乐与学生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根据题干可知,本节课为唱歌课,因此,其核心内容为表现领域中的演唱。
(2)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以及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的读谱能力。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教师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气息、加入动作演唱歌曲,解决难点,体现了演唱模块中“能够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培养良好的唱歌习惯”;
②轻声、高位置、有感情的演唱,体现了演唱模块中“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轮唱、合唱……”“了解变声期嗓音保护的知识,初步懂得嗓音保护的方法”。
③《编花篮》为河南民歌,符合演唱模块中“每学年应能背唱歌曲4~6首(其中中国民歌1~2首)”的要求。
(3)本案例中的辅助教学领域为感受与欣赏、音乐与相关文化。(可展开论述)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这一看法给我们的启示是( )
-
- A.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 B.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先要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 C.人生真正价值在于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 D.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不断积累自我价值
- 查看答案
我国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专项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
- 查看答案
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
-
- A.十五大
- B.十四大
- C.十三大
- D.十二大
- 查看答案
孩子哭闹要买玩具,母亲对其不予理睬,这是( )。
-
- A.正强化
- B.负强化
- C.惩罚
- D.消退
- 查看答案
“学校课程中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这一观点反映的课程理论是( )。
-
- A.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 B.经验主义课程论
- C.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 D.存在主义课程论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