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下面是某教师执教《三顾茅庐》(小学四年级下册精读课文)的教学片段和课后学习活动设计,请根据要求完成(1)~(3)题。

【课文】

三顾茅庐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有什么问题不理解的?

生1:老师,诸葛亮会不会是故意睡觉,考验刘备的诚心?

师:你这个问题很有创意。你们认为呢?

(学生有的说是故意,有的说是无意)

师:理由是什么呢?请大家再好好读课文,联系人物特点思考一下,读完先在小组里做个交流。(生读后小组交流)

师:哪位同学先汇报自己的思考?

生2:我认为诸葛亮在故意考验刘备,因为诸葛亮料事如神,应该能算到刘备会来请他出山。

生3:我也同意这种看法。诸葛亮可能会想,刘备如果是诚心实意的,就应该不会泄气,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这第三次再给刘备一次小小的考验。

师:你真是个分析家,说得头头是道,持同样观点的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4:还有,课文写诸葛亮睡了半晌工夫后又睡了一个时辰。这么有才干的人,不会这么贪睡,肯定是。

师:说得有趣!大家的分析确实很有道理,现在老师想听听相反的观点。

生5:我觉得诸葛亮事先不知道刘备要来,就算料到刘备会来,也想不到刘备到底哪天来啊。

生6:书上说“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他们没有大声喧哗,不会惊动诸葛亮,所以诸葛亮真是在睡觉,不是故意考验刘备。

(学生继续联系课文内容,争论诸葛亮是不是故意睡觉,考验刘备的诚心。)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真让人难以判断,但老师还是很高兴,因为在刚才的辩论中,大家善于思考,大胆设想,表现非常出色。读书就该这样,自己的发现才是真正的收获。

【课后学习活动设计】

完成《三顾茅庐》课堂教学任务后,这位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三项学习活动中自选其中两项进行学习或开展活动: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答案:本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种语文课程的理念:

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②努力建设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③通过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

(2)上述教学片段证明了教师正在以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上课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主要得益于教师的积极倡导,发言的内容说明了教师在教学中是以学生为主体,并把握住了语文课课程的特点,这样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

同时,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的行为也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的具体体现,语文课堂本该就是开放而又富有活力的,教师要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

(3)①让学生在课外时间搜集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同时要求学生在班级上举行相关的演讲会,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运用能力,又活跃了学习氛围;

②要求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借或去书店买少儿版的《三国演义》进行阅读,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也无形中养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通过阅读经典来发展思维、拓展知识面;

③自行组成小组将课文改编成课文剧演一演,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通过演剧本来发现问题,这也正是教师对语文教育特点的正确把握。

总之,上述“课后学习活动设计”是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将课内与课外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初步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这一看法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 B.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先要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 C.人生真正价值在于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 D.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不断积累自我价值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

  • A.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
  • B.个人的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
  • C.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制约
  • D.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 A.辩证形式
  • B.趋势和道路
  • C.不同状态
  • D.源泉和动力
查看答案
多选题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 )

  •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 B.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 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 D.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在认识过程中具有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 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
  • 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
  • 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
  •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