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下面是一位小学六年级张老师有关《桃花心木》的教学实录片段,阅读并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评析。

师:种树苗的人哪些做法让你觉得非常“奇怪”?请大家默读课文,画画有关的词句,写写体会。(学生默读批注)

师:现在我们交流,“奇怪”在哪里,为什么觉得“奇怪”?

生:“奇怪”有两点,一是他浇水相隔的天数没规律,二是他浇水的量也不一定。

师:你读得细心,讲述也很清楚。能用一句话说吗?

生:“奇怪”的是他浇水相隔的天数和浇水的量都没有规律。

生:“奇怪”的是高个子浇水相隔的天数、浇水的量都不一定。

师:你们真的读进去了!这样的浇水,为什么你觉得“奇怪”呢?

生:我家种了不少花草,我们每天都浇水.一般浇上一两壶。而他……

师:你联系了生活实际,在比较中阅读。请读出你们的“奇怪”来。(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师:还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奇怪”的?为什么?我们分小组读读议议。(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回参与)

师:高个子浇水,散步、喝茶,补种都让你们觉得非常“奇怪”,这几处“奇怪”一样吗?

生:这三件事都很“奇怪”,但程度是不一样的,分别为:“奇怪的是”“越来越奇怪”“更奇怪”,由浅入深,“奇怪”感在渐渐强烈。

师:我们怎样读出“奇怪”渐强的感觉呢?(引读:教师读三个“奇怪”。学生读第4~7自然段)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情者文之径”,文章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文章的内核。该教学环节,张老师紧扣“奇怪”这一语言情感的触点,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立足品词析句、入境动情,强化语言的内化,追求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心”的参与,“情”的共鸣。如自主学习:画画有关的词句,写写自己的体会;合作学习:分组读读议议。交流学习体会;探究学习:为什么你会觉得很“奇怪”呢?这几处“奇怪”一样吗?学生通过“浇水”与“浇水”的横向比较,“奇怪”与“奇怪”的纵向比较,从内容到形式,形象到情感,具体到抽象,求取了对文本深度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学生读出的、感受到的已不只是语言文字。而是生动的生活场景、真切的情感体验。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这一看法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 B.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先要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 C.人生真正价值在于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 D.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不断积累自我价值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

  • A.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
  • B.个人的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
  • C.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制约
  • D.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 A.辩证形式
  • B.趋势和道路
  • C.不同状态
  • D.源泉和动力
查看答案
多选题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 )

  •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 B.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 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 D.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在认识过程中具有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 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
  • 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
  • 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
  •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