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可分为哪几个阶段?请简要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前运算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到概念性智力阶段(运算阶段)发展的过渡阶段,又称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阶段。这个阶段又分为两个小阶段:
(1)前概念阶段或象征性阶段(2~4岁)
①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儿童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思维,出现表征功能,或称象征性功能。儿童可以用一物代表另一物,而后者是与之有意义联系之物。这个阶段出现许多自发的神话故事、拟人化和“泛灵论”的思想。
②前概念阶段,儿童思维中的物体已经减少个别性,带有某些一般性、概括性。但是,儿童思维中的“类”是同样个体的几种复制品。
③前概念思维的特点,还表现在儿童往往认为个别成分并不是在整体中。这个阶段儿童由于不掌握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只有部分与部分的直接等同,因而他们常常运用的是“转导推理”。他们往往把过去经验中的个别情况加入到当前的情景中。
④前概念思维是“中心化”的思维,或称“自我中心思维”。这阶段儿童在同一时间只能考虑到事物的一种特征,不能同时照顾两种特征。由于没有真正掌握物体的要领,不能依据事物的客观联系和关系来解决问题,只凭自己的个别经验、个体意义的象征进行思考,因而是自我中心的。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①直觉思维阶段是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过渡的中间阶段。直觉思维的特点是它既能反映事物的一些客观逻辑,同时又受直接感知形象的影响,因此又被称为“半逻辑”思维。
②直觉思维是向非中心化前进了一步,儿童开始能够同时照顾到事物的两个维度,但是非中心化仍然不足。
③直觉思维已经进入“一般化、普遍化”,靠物体的各个部分构成整体形象,并开始反映事物的整体的复杂结构。但是,直觉思维仍然是具体的,仍然依靠表象。它在一定的、有限的范围内已经有了逻辑性,但还不是概念,不够抽象。
④直觉思维阶段,儿童的思维逐渐向现实靠近,神话故事式的思维成分减弱了。儿童逐渐放弃了自我中心的“前概念”,追求客观的认识。他们常常追究事物的因果关系,但是仍然把无生命的物体看作有生命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这一看法给我们的启示是( )
-
- A.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 B.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先要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 C.人生真正价值在于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 D.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不断积累自我价值
- 查看答案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
-
- A.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
- B.个人的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
- C.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制约
- D.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 查看答案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
- A.辩证形式
- B.趋势和道路
- C.不同状态
- D.源泉和动力
- 查看答案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 )
-
-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 B.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 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 D.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
- 查看答案
在认识过程中具有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
- 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
- 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
- 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
-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