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对!那是因为在南半球几乎都是海洋。对于北半球来说,我们知道海陆是相间分布的,那么真实的气压带、风带在北半球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教学中的哪种提问方法?有什么优点?
(2)除了材料中运用的教学提问方法,还有哪些提问方法?结合具体内容设计说明。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材料一属于设置陷阱法。教师针对学生作业中常出现的错误进行提问,让学生从正确与错误的对比中辨明是非,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正确性、逻辑性和批判性。本案例中,教师成功地设置了陷阱,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高度每升高1km,温度约降低6℃”只是针对对流层而言的。
材料二运用了铺垫法。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提问本课所联系到的旧知识,为新知识的传授铺平道路,以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为学生的地理学习创造条件,同时又能降低其思维的难度。本例通过对“三圈环流”这一知识点前提假设的回顾,很自然地过渡到了“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上,让学生感到有理有据。
(2)发散法。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授课中运用发散法即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一节时,所有知识点都是围绕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展开的。在课程结束时,教师不妨进行如下提问:“假如地球不自转会怎样?假如黄赤交角不存在会怎样?”当然这样的假如不可能真的发生,但这种发散性的提问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球运动产生的种种现象的理解,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的关系。
-
- A.预设与生成
- B.抽象与具体
- C.数学与实际生活
- D.过程与结果
- 查看答案
设α是某一方程组的解向量,k为某一常数,则kα也为该方程组的解向量。( )
- 查看答案

-
- A.0
- B.1
- C.2
- D.3
- 查看答案
案例:
在有理数运算的课堂教学片段中,某学生的板演如下:

针对该学生的解答,教师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请仔细检查你的演算过程,看是否正确无误?
生:好像正确吧。

请分析例题1、例题2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10分)
- 查看答案
初中数学课程是一门国家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 )等
-
- A.评价手段
- B.教学方法
- C.教学手段
- D.教学实践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