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8分)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和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
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名师如何巧解题?查看视频解析>>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的关系。
-
- A.预设与生成
- B.抽象与具体
- C.数学与实际生活
- D.过程与结果
- 查看答案
设α是某一方程组的解向量,k为某一常数,则kα也为该方程组的解向量。( )
- 查看答案

-
- A.0
- B.1
- C.2
- D.3
- 查看答案
案例:
在有理数运算的课堂教学片段中,某学生的板演如下:

针对该学生的解答,教师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请仔细检查你的演算过程,看是否正确无误?
生:好像正确吧。

请分析例题1、例题2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10分)
- 查看答案
初中数学课程是一门国家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 )等
-
- A.评价手段
- B.教学方法
- C.教学手段
- D.教学实践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