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学内容:鉴赏教学《鼓乐铿锵》(打溜子、鼓吹乐、吹歌)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10分)
(2)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和发声练习的具体教学策略与过程。(25分)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体验打击乐的乐趣,感受民族民间器乐及作品的魅力.提升艺术素养。
2.过程与方法:鉴赏代表作品,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比较两首鼓乐作品的不同。通过实践活动,探究节奏与情境之间的联系,理解创作与鉴赏之间的关系,合作完成创作任务。
3.知识与技能:了解鼓乐的概念及基本分类,掌握鼓的基本演奏方法,能根据情境需要创编简单的鼓乐合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音乐情感,理解音乐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打击乐合奏的实践活动,从中体验其
乐趣。
教学难点:
掌握鼓的基本演奏方法。能根据情境需要创编简单的鼓乐合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鼓、钢琴。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1.欣赏红罂粟女子打击乐团表演《中国龙》(片段)。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引出课题。
4.揭示课题(什么是鼓乐),学生谈自己对鼓乐的理解。
二、新课教授
1.从《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中选出部分锣鼓经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对锣鼓经有初步的了解。
2.视听《锦鸡出山》,通过对生活情景的描绘,引导学生理解这首乐曲表现了什么内涵?(这个环节安排1—2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思考)
3.根据《锦鸡出山》的演奏乐器和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总结出流行于湖南土家族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打溜子”。
4.视听《滚核桃》,然后让学生描述一下乐曲所表现的内容。(这个环节也用1—2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思考)
5.师生共同交流《滚核桃》的表演形式及演奏技法(包括乐曲的组成部分:头、身、尾三个部分);总结出一种在中国农村流传最广的,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乐种“鼓吹乐”,又称“鼓乐”。
6.视听乐曲《童谣》:
(1)练习口噙子数板的节奏,熟悉音乐的主题。
(2)带着问题聆听乐曲《童谣》:
乐曲的音乐主题有几个?它们在乐曲中出现几次?
(3)把乐曲《童谣》和前面两首乐曲对比开来,总结出一种先数板、后唱歌,以吹管乐器为主.打击乐器为辅的一个类别“吹歌”。
7.老师引导学生对《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三首乐曲的音乐情绪进行归纳。
三、巩固与提高
1.赏鼓:
(在构成音乐的“三要素”旋律、节奏、和声中,鼓是最擅长表现节奏的。)请欣赏《双鼓绝唱——牛虎斗》片段,体会鼓是怎么把节奏和人的心理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的。
(提炼节奏:慢节奏——威严快节奏——紧张节奏)合作探究、归纳情感。
2.玩鼓:
师:我们已经对中国鼓的演奏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同学们根据以下两个情境进行中国鼓的即兴创作。(教师给出情境,并指导学生进行创作)
情境一:一场战斗。
情境二:一个节日。
3.表演:
各组同学分别表演本组的鼓乐创作,并讲述每个场景的设计构思。
4.评价:
自评、互评、他评。
四、小结与作业
中国鼓不仅是一件乐器,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象征。中国鼓的历史久远,铿锵的鼓乐声一直回荡在我们的耳边,中国的鼓乐给了我们力量,是我们精神上的支柱。它的演奏是中华民族情感的表达和宣泄。正像我们同学表演的鼓乐一样,使人难忘。希望这节课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中国鼓的认识,更是关注中国音乐文化不断发展的开始。课下作业:搜集或记录有关当地鼓吹乐的曲谱或音响资料。
板书设计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的关系。
-
- A.预设与生成
- B.抽象与具体
- C.数学与实际生活
- D.过程与结果
- 查看答案
设α是某一方程组的解向量,k为某一常数,则kα也为该方程组的解向量。( )
- 查看答案

-
- A.0
- B.1
- C.2
- D.3
- 查看答案
案例:
在有理数运算的课堂教学片段中,某学生的板演如下:

针对该学生的解答,教师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请仔细检查你的演算过程,看是否正确无误?
生:好像正确吧。

请分析例题1、例题2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10分)
- 查看答案
初中数学课程是一门国家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 )等
-
- A.评价手段
- B.教学方法
- C.教学手段
- D.教学实践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