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位新教师面向校内上公开课,教学内容是《经济生活》中的“依法纳税”。在分析“依法纳税是公民义务”时,列举了很多生活中存在的违反税法的现象,然后又设计了一个情景剧,让学生上台表演,探究学生如何以主人翁的意识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一名同学扮演小商店的老板,两名同学扮演消费者。教师设计的思路是:两名同学购物后,经一人提醒后索要发票,并借机向店老板宣传税法知识。但两位“消费者”却临场发挥,反复强烈要求先退掉手中的“假货”,双方僵持不下。该教师看了看后面听课的十几位老师,也慌了手脚,片刻思考后,决定终止这场表演,并无奈地说:“同学们太厉害了,请先回座位,我们课后继续讨论,好吗?”
问题:请据材料分析该教师的做法是否得当,运用的教学策略如何。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案例中教师的做法不恰当。此案例反映了教师生成资源观的匮乏,教师没有生成意识,缺乏应对策略,教师的教学仍然没有突破预设的牢笼,教学的价值取向还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当课堂出现了意外时,教师只能“一避了之”,回避和忽视生成的结果,不仅使教师失去了应有的风度,也造成了生成性资源的白白流失。案例中,学生的“假货”风波,实际上就蕴涵着很有价值的资源因素,“假货”暴露出市场信用的缺失。这时,教师完全可以打破原先的设计思路,转而结合“假货”问题让学生探究、讨论市场经济如何呼唤诚信、市场秩序为何需要道德约束。这就不仅化解了“争议”,还使诚信教育水到渠成。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的关系。
-
- A.预设与生成
- B.抽象与具体
- C.数学与实际生活
- D.过程与结果
- 查看答案
设α是某一方程组的解向量,k为某一常数,则kα也为该方程组的解向量。( )
- 查看答案

-
- A.0
- B.1
- C.2
- D.3
- 查看答案
案例:
在有理数运算的课堂教学片段中,某学生的板演如下:

针对该学生的解答,教师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请仔细检查你的演算过程,看是否正确无误?
生:好像正确吧。

请分析例题1、例题2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10分)
- 查看答案
初中数学课程是一门国家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 )等
-
- A.评价手段
- B.教学方法
- C.教学手段
- D.教学实践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