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银镜反应实验的改进方案。
(1)实验用品:试管、2%的AgNO3溶液、2%的稀氨水、乙醛、玻璃棒、玻璃杯、酒精灯、铁架台和石棉网
(2)实验步骤及现象
①首先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加入1 mL 2%的AgNO3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滴入2%
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再滴入3滴乙醛,振荡后把试管放在热水浴中加热(如图1所示)。
②再另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在试管里同样加入1mL 2%的AgN0,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再滴入3滴乙醛,振荡后向试管内插入一根玻璃棒,再把插有玻璃棒的试管一起放在热水浴中加热(如图2所示)。

根据以上实验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当试管在热水浴中加热了一段时间以后.我
们观察到了这样的现象:在图1实验中,试管内壁产生了银镜;在图2实验中.除了在试管内壁产生了银镜外,在玻璃棒外壁也产生了银镜。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是什么?
(2)与教材上的实验相比,该实验设计的优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乙醛与银氨溶液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生成的单质银附着在试管壁和玻璃棒上,形成银镜。
(2)由于本对照实验现象明显,对照效果好,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后,都能很顺利地获得这一实验结论,轻松解释了“单质银为什么只在试管内壁上产生,而不在试管内部的溶液中产生”。这与通过使用浓硝酸溶解后,再加入氯化钠检验的方法相比,说理更加透彻,还节约了实验药品,排除了实验中的不安全因素。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的关系。
-
- A.预设与生成
- B.抽象与具体
- C.数学与实际生活
- D.过程与结果
- 查看答案
设α是某一方程组的解向量,k为某一常数,则kα也为该方程组的解向量。( )
- 查看答案

-
- A.0
- B.1
- C.2
- D.3
- 查看答案
案例:
在有理数运算的课堂教学片段中,某学生的板演如下:

针对该学生的解答,教师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请仔细检查你的演算过程,看是否正确无误?
生:好像正确吧。

请分析例题1、例题2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10分)
- 查看答案
初中数学课程是一门国家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 )等
-
- A.评价手段
- B.教学方法
- C.教学手段
- D.教学实践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