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面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
分析。
【试题】金属(M)-空气电池(如图3)具有原料易得,能量密度高等优点,有望成为新能源汽车和移动设备的电源。该类电池放电的总反应方程式为:

已知:电池的“理论比能量”指单位质量的电极材料理论上能释放出的最大电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D。
(2)误选B的原因是对离子交换膜认识不清楚,也可能是对负极发生的反应不清楚。误选C的原因是没有意识到阴离子交换膜的存在及对离子交换膜的认识不清楚。
(3)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所以采用多孔电极的目的是提高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的接触面积,并有利于氧气扩散至电极表面,从而提高反应速率,A项正确;负极上Mg失电子生成Mg2+,为了防止负极区沉积Mg(OH)2则阴极区溶液不能含有大量OH-,所以宜采用中性电解质及阳离子交换膜,B项正确;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和水反应生成OH-,因为是阴离子交换膜,所以阳离子不能进入正极区域,则正极反应式为
C项正确;电池的“理论比能量”指单位质量的电极材料理论上能释放出的最大电能,则单位质量
的电极材料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越多“理论比能量”就越大.假设质量都是lg时.这三种金属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所以可得Al-空气电池的“理论比能量”最高,D项错误。故本题选D。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的关系。
-
- A.预设与生成
- B.抽象与具体
- C.数学与实际生活
- D.过程与结果
- 查看答案
设α是某一方程组的解向量,k为某一常数,则kα也为该方程组的解向量。( )
- 查看答案

-
- A.0
- B.1
- C.2
- D.3
- 查看答案
案例:
在有理数运算的课堂教学片段中,某学生的板演如下:

针对该学生的解答,教师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请仔细检查你的演算过程,看是否正确无误?
生:好像正确吧。

请分析例题1、例题2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10分)
- 查看答案
初中数学课程是一门国家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 )等
-
- A.评价手段
- B.教学方法
- C.教学手段
- D.教学实践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