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一共30题,共30分)

1.

甲、乙双方连续几年订有买卖“交流电机”的合同。有一次签订合同时,在“标的物”一栏只写了“电机”两字。当时正值交流电机热销,而甲方供不应求,故甲方就以直流电机交货。就民法的基本原则而言,甲方违反了( )。

2.

俗话说“靠山山倒,靠水水流,靠自己不会倒”,这表明的哲学原理是( )。

3.

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 )。

4.

堵车现象并非只存在于个别国家,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对策,德国消除“高峰”时段.以色列让自行车取代汽车,西班牙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这种现象说明( )。

①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②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

④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5.

姚明应该自己修剪草坪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即使他灵活的身手可以比别人剪得更快更好也不经济,因为他在篮球场上同样的时间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报酬。这反映的经济学道理是( )。

6.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下属于行使这一权利的是( )。

7.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习近平总书记在羊年新春贺词中提出,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强调重视家庭文化建设的依据是( )。

①文化决定人的发展未来和发展高度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③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对人具有重要影响

④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8.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0多次阐释“命运共同体”理论,奏响时代强音,在国际舞台上广泛传播中国好声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包括双赢、多赢、共赢的利益观。开放、合作、共赢、融合、创新的发展观,共建“一带一路”的区域大合作观,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等。由此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

①基于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②显现出我国在谋求各国共同发展中促进自身发展的坚定决心

⑧契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当今时代的主题

④符合我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立场

9.

李某用手机发布恐吓信息,导致机场航班延迟起飞,给国家、他人带来严重损失,最终李某受到法律制裁。这一案例说明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 )。

①可以随心所欲,不受约束

②应在法律规定和允许的范围内行使

③不得损害国家、社会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④不能割裂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10.

一首名为《存在》的流行歌:“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对此你的理解是( )。

11.

“无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在本国领域内犯罪,都适用本国刑法。”这体现了( )。

12.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才智成就了科学家,他们错了,是品格”。下列名言与这段话含义一致的是( )。

13.

哈佛校训: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14.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离不开计时.而要做到准确方便计时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到“立杆测影,划分一日”,从“滴漏计时”到机械钟,从石英钟到原子钟……人类对时间计量技术和方法的探索历程表明( )。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

②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超越自身而不断完善的过程

③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决定了真理探索的过程性

④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决定了人能够获得全部真理

15.

走基层,才能接地气;沾泥土,才能心连心。作家路遥根据从中国大地上获得的鲜活素材,创作出了全景式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并因此获得茅盾文学奖。这说明(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作家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③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④文化来源于生活并提升人的境界

16.

我国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其中有一种是( )。

17.

这幅漫画启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 )。 中学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预测试卷,2021年教师资格《道德与法治》初中预测试卷1.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正确处理部分之间的关系

③有创造性

④从整体着眼

18.

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的首要问题是()。

19.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下列诗句的寓意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20.

近年来,国务院在赋予地方政府举债权限的同时,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严格限定地方政府举债程序和资金用途,并将其纳入预算管理。国务院加强对地方性债务的管理旨在()

①调整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分配关系

②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给经济“降温”

③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④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

21.

2017年2月4日,安徽省第三批援疆干部抵达新疆皮山县,开启了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对口援疆工作()。

①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

②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③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④是巩固新型民族关系的保证

22.

“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这句名言体现的哲理是()。

23.

“人生就像牙缸,你可以把它看成杯具(悲剧),也可以把它看成洗具(喜剧)。”这句幽默的流行语体现了()。

24.

南海和平与稳定符合南海周边各国的利益。我国明确表示,在有关南海的领土划界、油气开发、渔业需求等问题中,领土划界是我国在南海的核心利益。这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捍卫的最高利益是( )。

25.

李某给有关部门写信,反映自己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这是公民依法行使( )。

26.

随着网络技术的完善与发展,不少年轻人并不拘泥在大城市、大公司就业,他们在网上开网店卖产品,方便了不少消费者,也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对年轻人开网店,下面理解正确的是( )。

27.

2017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感受诗词之趣。此节目不仅摘得收视率桂冠,也在全国掀起一股学习背诵古诗词的热潮,其主要原因在于()。

①优秀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②中华韵味民族认同,雅俗共赏

③声像合一新颖创新,引人入胜

④吟诗赏词全民动员,古诗新作

28.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这两种观点启示我们应该()。

29.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闪光点来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这种教育方式遵循的原则是( )。

30.

下列与漫画蕴涵哲理相近的诗句有()。

中学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预测试卷,2021年教师资格《道德与法治》初中预测试卷1

①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问答题 (一共5题,共5分)

31.

以下是一位思想品德课教师进行《理智面对学习压力》这一课题教学的片段。

师:面对学习压力,同学们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心理、生理方面的反应?

生:不知道为什么,我在课堂回答问题时声音会发抖。

生:每次考试前,我都会焦虑不安,经常失眠。

生:考试中,有些熟悉的知识,我会突然想不起来了。

师:显然,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压力存在,总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生理、心理方面的反应。那么,学习生活中的这些压力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让我们来看看三个情境材料——

情境一:小晨一脸轻松,下学期他将去国外读书了,再也不用担心考试成绩了!

情境二:小辉平时学习很努力,但每逢考试就紧张,总担心考不好,复习时效率很低。

情境三:小雪喜欢迎接挑战,她有条不紊地复习,对自己充满信心。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面对考试的压力,小晨、小辉、小雪各持什么态度?不同的态度会对考试和考试成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课堂交流)

生:小晨对考试结果满不在乎,学习上过于轻松,可能不利于学习的进步。

生:小辉对考试过度紧张,反而影响复习的效果,这样也会影响到正常水平的发挥。

生:小雪对考试既重视又善于将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有利于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师:大家总结的都很好,这说明学习压力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适度的学习压力可以激发我们的干劲和潜能,使我们表现得更积极;过度的学习压力则使焦虑不断增加,影响学习效率和已有水平的正常发挥。

阅读上述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1)该教学片段运用了哪种教学方法?

(2)结合教学片段分析该教师是如何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

32.

依据教学内容进行片段教学设计。

正文如下:

我们都愿意生活在正义中。被人欺负了,有人斥责欺人者;受委屈了,有地方鸣冤申诉;被侵权了,有法律制裁侵权者;有困难了,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如果没有正义,善良就会被践踏,邪恶就会肆虐,整个社会就会陷入黑暗和混乱之中。所以,期盼正义、维护正义,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声。

在社会进程中,凡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利益的行为,都是正义行为;凡阻碍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行为。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程序与规则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每个人都能在制度规则的正常运行中受益,也都受到正义制度规则的约束。如果没有正义制度规则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

请依据上述教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本教学内容的能力目标。

(2)写出本教学内容的板书提纲。

(3)围绕“对正义的认识”,设计一个学生合作探究活动。

33.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说明,许多失败都与自负或自卑有关。如果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自信就是成功之基。这是因为自信的人具有追求成功的心理素质.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十分重要的。

其实,自负与自卑是一对孪生子,二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就像一根潮湿的火柴。自负和自卑的人永远也无法燃起成功的火焰。

自负者之所以必然失败,就是因为其追求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虚假的。自负可以带来一时的情绪高涨,但意气用事招致的挫折会即刻使他感到沮丧、颓废,从而走向自卑。自卑者会产生对自己的憎恨,憎恨自己的不完美,憎恨自己的无能为力,由此强化自卑感。因此,不管是自负者还是自卑者,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都会使他们远离成功。

自信者的哪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呢?

例如,乐观。一般来说,对于结果不甚明朗的事情,自信的人能沉住气,相信自己,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使目标逐渐清晰,对完成任务充满希望。面对困难与失败,不轻言放弃,而是轻松地告诉自己,我又找到一个远离失败接近成功的通道。没有这样的乐观与希望.很多事情就会半途而废。

又如,进取。自信的人更看重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的快乐不是来自表扬与嘉奖,而是来自绞尽脑汁攻克难关后的豁然开朗。这是一种精神的兴奋与喜悦,是激励自信者不断思考、不断奋斗的动力。

再如,专注。自信的人目标明确,主次分明,不会感情用事,不会被与任务无关的事情所干扰。因此,在完成一项任务时,心无旁骛,没有杂念,注意力高度集中,全力以赴。他们用平静的心态,真诚的合作做事情。因此,他们把内耗的精力降到最低,使时间的有效利用率最高。他们最自信,也最有希望成功。

正是由于自信者乐观、进取与专注,有目标,注重行动,体验过程,所以他们可以减少外界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最快、最好地到达胜利的终点。

要求:

(1)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本课题的教学目标。

(2)围绕教学目标,写一份教学简案。

34.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强国梦属于国家,也属于每个中国人。我们追逐自己的梦,本身构成了“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中国梦”的建构.又为我们放飞自己的梦想提供了平台和土壤。

材料二:莫言“一诺”,让几代中国人梦想成真!山东高密市东北乡曾让他经历饥饿、焦虑、精神匮乏,但也让他找到了叙述根基与精神家园。莫言从小接受的“民间叙事教育”——听老人讲故事赋予了他天马行空、古灵精怪的虚构能量。因此,一旦遭遇当年以马尔克斯为首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潮流即折叠变形为颇具东方色彩的“魔幻先锋”。莫言的想象力超越了人类存在的全部……

问题:(1)根据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公民和政府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成就“中国梦”。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说说莫言圆梦“诺奖”给我们的启示。

35.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在被问起成功的诀窍时,说道:“最初,凭着我的热情和经验去管理企业,没有成功。后来我读了上百本关于企业管理的书籍,照书上的道理去做,也没有成功。最后我专心研究了企业的特点,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最终取得了成功。”

问题:请依据思想品德的教学原则分析该故事对于教师教学有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