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一共20题,共20分)

1.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体现的教师劳动特点是( )。

2.

( )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

3.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4.

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从关注周围的人际关系投向提高学生的成绩时。这个阶段是( )。

5.

以下因素中,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的是( )。

6.

一个人被一条狗咬了之后就害怕所有的狗。这一现象属于( )

7.

小刚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于是后来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似行为。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 ) 。

8.

在讲《大气压力》一课时,老师手拿烧瓶给学生看,并用“魔术棒”敲几下,里面是空的。然后拿出熟的鹌鹑蛋放在瓶口,当然按不下去,把蛋拿下;接着点燃蜡纸条放入瓶中,迅速将蛋放在瓶口.于是在大气压力作用下,鹌鹑蛋被烧瓶“吞”进肚里。此时,学生必定看得目瞪口呆。老师马上说:“蛋为什么会被烧瓶吞进肚里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秘密。”这种导人方法属于( )。

9.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10.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11.

王老师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先出示周总理遗像,然后用幻灯放映一组组感动人心的画面,让学生整体感知,再配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诵读。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放开歌喉,唱唱有关周总理的歌,有了初步感知后,才导入新课。请问,王老师采用了( )。

12.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13.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称之为( )

14.

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

15.

教师围绕某一教育现象,采用问卷、谈话、座谈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16.

俗话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反映的现代教育特点是( )。

17.

形式教育论的基本观点是( )

18.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

19.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20.

某学生既想参加英语脱口秀锻炼自己,又害怕讲不好,被别人嘲笑,这时他面临的心理冲突是( )。

问答题 (一共6题,共6分)

21.

简述影响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22.

语文课堂上有蝴蝶飞进来,学生乱作一团,有的同学索性离开自己的座位你追我赶地去扑蝴蝶……教室里恢复平静后,一班的陈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扑蝴蝶的经过写一篇作文,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

二班的杨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则是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未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杨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已“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问题:

(1)本案例中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 (8分)

(2)谈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这一状况你会怎样处理 (12分)

23.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一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点睛提分卷,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点睛提分卷6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小学阶段记忆英语单词的方法有哪些。(10分)

(2)如指导小学生学习材料,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两个巩固练习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20分)

24.

简述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

25.

简述小学生审美心理发展的特点。

26.

有一天,三年级二班的王小明同学在自习课大声喧哗,不仅不听值日学生干部的制止,反而反唇相讥,值日干部要将这位学生拉到讲台前站着,结果两人闹别扭,在教室大吵大闹,大有兵戎相见之势。这时班主任进入教室,见到这种状况并没有立即批评他们,而是咳了一声,同学们见了班主任都乖乖地坐到了座位上。老师装作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说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这一大家都熟悉的句子,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大家情不自禁地“哇”了一声。他们的吵架也在大家的小声议论中慢慢淡去了。

(1)请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8分)

(2)班主任应该如何调解班干部和同学间的矛盾 (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