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下面是教师在“磁现象”授课过程的教学片段。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都玩过“吸铁石”吧,为什么它能吸住铁呢大家肯定都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吧,学完这节课我们就可以解释了。大家先阅读课本,画出磁极。

学生:老师,我知道什么是磁极了。

教师:继续画,看什么是南极和北极。

学生:磁针静止时指向南的磁极叫南极,指向北的磁极叫北极。

教师:再继续画,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

学生: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教师:好,磁化的概念下去自己了解就可以了。我们接着学习磁场。

学生:我看课本上对磁极的概念是磁铁上吸引能力最强的两个部位,这个怎么理解

教师:这个不重要,你知道就可以了。

学生:……

问题:

(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析。

(2)请设计一个新的教学片段,以改进上述问题。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①该教师在讲解新知识点之前,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是可取的,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但该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不恰当。以前人们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材中规定的内容。但在新课改之后,赋予了教师更大地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利,其中就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因此,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教材呈现的内容,也包含生活中与教学目标相关的被纳入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②该教师没有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接受学习”依然是中小学课堂常用的学习方式,学生一贯死记硬背、机械学习。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发现学习”,使“接受”和“发现”相辅相成。

③该教师的“专制”行为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应该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为学生成功学习创造条件。

④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仅没有给予启发性的回答,还说“这不重要,你知道这可以了”。这样的教学引导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会直接影响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导致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发问,从而缺乏创造性思维。

(2)教学片段: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都玩过“吸铁石”吧,为什么它能吸住铁呢大家肯定都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吧,学完这节课我们就可以解释了。大家先阅读课本,思考磁极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我知道磁极是磁铁吸引能力最强的两个部位。

教师:很好.这个概念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怎样才能证明磁铁的两极吸引能力最强呢

教师:那我们来观察一个“小磁铁吸引碎铁屑”的演示实验。首先将铁屑均匀地撒在塑料片上,然后再将小磁铁靠近碎铁屑。大家仔细观察小磁铁的哪个部位吸引的碎铁屑最多。

学生:我发现磁铁的两端吸引的碎铁屑最多。

教师: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这说明磁铁的两极吸弓|能力最强。

教师:恩,很好,那么磁铁的两极分别称为什么呢

学生:南极和北极。

教师:看来大家都进行了有效的预习。咱们玩磁铁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两个磁铁放在一起会怎样

学生:会相互排斥或者相互吸引。

教师:大家能对此做出解释吗

学生: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这是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教师:好,通过学习我们都知道磁铁能够吸引小螺丝钉。那么同学们觉得老师手中的这根铁棒能吸引小螺丝钉吗

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有的觉得可以,有的觉得不可能。

教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咱们试试看,说着将铁棒伸向小螺丝钉:结果铁棒并没有吸引起任何小螺丝钉。

(有的学生洋洋自得,有的满脸疑惑并喊着老师再来一次)

教师:那就再来一次……教师一边说着一边拿起铁棒和磁铁来回摩擦,接着将与磁铁摩擦过的铁棒伸向小螺丝钉。

学生:(聚精会神地等待实验结果)铁棒吸起了小螺丝钉。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这其中的奥秘吗同一根铁棒,第一次没有吸引起任何小螺丝钉,而第二次却能够吸引起小螺丝钉。

学生:奥秘就是铁棒与磁铁摩擦后,就能吸引小螺丝钉啦。

教师:是的,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中叫作磁化。大家阅读教材再了解一下磁化的相关知识。这部分内容还有不理解的吗

学生:没有了。

教师:接下来,我们学习有关磁场的相关知识。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教学过稈具冇哪些基木特点?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述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木要求。

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木要求: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要冋答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的个別差异性。

查看答案
填空题

班主任要统一各方而的___________ ,同家庭与社会密切配合。

查看答案
填空题

小学德育的基木途径是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