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某高中物理教材“互感和自感”一节有如下演示实验。
在图4.6—2的电路中,两个灯泡A1和A2的规格相同,A1与线圈1串联后接到电源上,A2与可变电阻R串联后接到电源上。
先闭合开关S,调节电阻R,使两个灯泡的亮度相同,再调节可变电阻R1,使它们都正常发光,然后断开开关S。
重新接通电路。注意观察,在开关闭合的时候两个灯泡的发光情况。

按图4.6—4连接电路。先闭合开关使灯泡发光,然后断开开关。注意观察开关断开时灯泡的亮度。

任务:(1)说明教材所述“先闭合开关使灯泡发光,然后断开开关。注意观察开关断开时灯泡的亮度”的实验设计意图。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实验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开关断开时灯泡的亮度,估计线圈1的自感电动势与回路中的感应电流大小的变化规律。
(2)教学方案如下:
教师:当电路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时,会不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呢 下面我们来观察演示实验。

[实验1]演示通电自感现象。
教师:出示示教板,画出电路图(如图所示),A1、A2是规格完全一样的灯泡。闭合电键S,调节变阻器R,使A1、A2亮度相同,再调节R1,使两灯正常发光,然后断开开关S。重新闭合S,观察到什么现象 (反复实验几次)
学生:跟变阻器串联的灯泡A:立刻正常发光,跟线圈1串联的灯泡A1逐渐亮起来。
教师:为什么A1比A2亮得晚一些 试用所学知识(楞次定律)加以分析说明。
学生:分组讨论(可以提醒学生这时出现了新电源,电源在哪里 电动势方向又如何 )
师生共同活动:电路接通时,电流由零开始增加,穿过线圈1的磁通量逐渐增加.1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与原来的电流方向相反,阻碍1中电流增加,即推迟了电流达到正常值的时间。

[实验2]演示断电自感。
教师:出示示教板,画出电路图(如图所示)接通电路,待灯泡A正常发光。然后断开电路,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S断开时,A灯突然闪亮一下才熄灭。
教师:为什么A灯不立刻熄灭
学生:分组讨论(可以提醒学生这时出现了新电源,电源在哪里 电动势方向又如何 )
师生共同活动:当S断开时,1中的电流突然减弱,穿过1的磁通量逐渐减少,1中产生感应电动势,方向与原电流方向相同,阻碍原电流减小。1相当于一个电源,此时1与A构成闭合回路,故A中还有一段持续电流。
灯A闪亮一下。说明流过A的电流比原电流大。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出示i-t变化图,如下图所示。
(师生共同活动:总结上述两个实验得出结论)
导体本身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叫自感现象。自感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叫自感电动势。
教师:自感现象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有害的一面。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举出自感现象在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中有哪些应用,又有哪些需要避免的实例。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
- A.为人师表
- B.清正廉洁
- C.敬业爱业
- D.团结协作
- 查看答案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 查看答案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
- A.童年期
- B.少年期
- C.青年期
- D.成年期
- 查看答案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
- A.顺序性
- B.个别差异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 查看答案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
- A.是一致的,可以等同
-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 C.相互促进的关系
- D.相互包容的关系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