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初中物理某教科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中“声音的传播”的演示实验如下:
声音的作用
在图3-7中的玻璃罩内放一个音乐芯片。当玻璃罩有空气时,你能听到音乐声。
用抽气机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音乐声有什么变化
猜想,如果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见声音吗

图3-7探究吉音传播的实验装置
(1)说明上述实验中“用抽气机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的操作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体现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8分)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用抽气机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是为了给实验创造一个类似真空的环境,通过观察空气逐渐变稀薄的情况下,音乐声音大小的变化,猜想在真空情况下空气传播的情况。
(2)师:大家能听见老师讲课的话语,能听见林中鸟儿的啼叫,能听见高空飞机的呼啸,我们已经知道这些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大家思考一下,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的呢 下边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观察观察,声音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传播。
师演示实验,如图把音乐芯片(也可以用正在响铃的闹钟代替)放在玻璃罩中.当玻璃罩内有空气时,能听到音乐声。用抽气机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
师:大家说说,音乐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音乐声逐渐变小。
师:我继续抽空气出来,如果我把空气完全抽出来,你觉得还能听见声音吗
生:现在声音就已经很小了,如果再继续抽空气,估计就不能听见声音了。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恰当,其实在这里再怎么抽空气也达不到完全抽空的地步,只能达到接近真
空的地步。在接近真空的时候,声音是几乎听不到的,我们可以猜想,在真空的时候,我们就完全听不到声音了。现在我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大家注意听声音的变化。
生:声音慢慢地变大了。师:这说明了什么呀
生:玻璃罩内有空气了,空气可以传声。
师:这可以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是……
生: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师:对,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接下来,我们继续进行下面的实验,研究一下,声音在没有空气但是有液体和固体的情况下可不可以传播,大家可以先讨论一下,如何设计下面的实验。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
- A.为人师表
- B.清正廉洁
- C.敬业爱业
- D.团结协作
- 查看答案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 查看答案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
- A.童年期
- B.少年期
- C.青年期
- D.成年期
- 查看答案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
- A.顺序性
- B.个别差异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 查看答案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
- A.是一致的,可以等同
-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 C.相互促进的关系
- D.相互包容的关系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