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初中物理某教科书“测量铝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的演示实验如下:

任务:
(1)说明上述实验中“把铝块浸没在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的操作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体现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8分)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浮力不可直接测量得出,但是在本实验中根据受力平衡可得F浮=G-F,即可通过测量铝块所受重力及铝块在水中所受的拉力。间接得出。“把铝块浸没在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即是测量铝块在水中所受的拉力。
(2)演示:把乒乓球按入水底,松手后会看到乒乓球上升,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况及每个力的施力物体。
得出结论: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
提问:放入水中沉底的石块是否受浮力作用 你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吗
用弹簧测力计称小石块的重力,并稍稍用力向上托石块,让学生观察这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化,然后将小石块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引导学生根据二力平衡等知识判断浮力的存在及大小,最后得出结论: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一种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浮力。
引导学生归纳出利用“称重法”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先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空气中所受的重力,再把物体浸入液体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则物体受到的浮力可以利用F浮=G-F进行计算。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
- A.为人师表
- B.清正廉洁
- C.敬业爱业
- D.团结协作
- 查看答案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 查看答案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
- A.童年期
- B.少年期
- C.青年期
- D.成年期
- 查看答案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
- A.顺序性
- B.个别差异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 查看答案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
- A.是一致的,可以等同
-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 C.相互促进的关系
- D.相互包容的关系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