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40分)
12.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波的干涉”的内容标准为:通过实验,认识波的干涉现象。
材料二某版高中物理教材“波的干涉”的实验如下所示。
水槽中,有固定在同一个振动片上的两根细杆,当振动片振动时,两根细杆周期性地振动水面,形成两个波源,这两个波源发出的是相位相同、频率相同的波,两列波的振动方向也相同:水面质点的振动都沿上下方向。
这两列波相遇后。在它们重叠的区域形成如图所示的图样:水面上出现了一条条相对应平静的区域和激烈振动的区域,这两种区域在水面上的位置是稳定不变的。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三年级学生,已学过波的形成和传播、波的图象等知识。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产生波的干涉的条件;(7分)
(2)根据上述材料,请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完成“用实验演示波的干涉现象”的教学设计。(不少于300字)(33分)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波的干涉条件: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位差恒定。
(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波的叠加与干涉现象:
掌握发生稳定干涉现象的条件:
掌握波的干涉现象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学习探究科学的方法;
通过实验设计和动手实验,经历探究科学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波的叠加与干涉现象的研究,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理论观察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了解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方法
实验法、多媒体教学法、习题练习法。
三、教学过程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
- A.为人师表
- B.清正廉洁
- C.敬业爱业
- D.团结协作
- 查看答案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 查看答案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
- A.童年期
- B.少年期
- C.青年期
- D.成年期
- 查看答案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
- A.顺序性
- B.个别差异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 查看答案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
- A.是一致的,可以等同
-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 C.相互促进的关系
- D.相互包容的关系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