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下面是某老师在初中物理“探究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课中新课导入的教学片段:老师:同学们,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
(老师拿出一个漏斗和一个乒乓球)
老师:现在我用手把乒乓球放在口朝下的漏斗中,请看(说完,松开手),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甲:乒乓球掉下来了。
老师:我们能不能想办法让乒乓球悬在漏斗口而不掉下来呢 (学生思考……)
老师:如果我用嘴通过漏斗颈向下吹气,然后放开乒乓球,大家猜一猜这一次乒乓球还会掉下来吗
学生乙:会掉下来。
(老师向漏斗颈吹气,手放开乒乓球后,乒乓球悬在漏斗口而不掉下来,学生吃惊地看着……)学生乙:太神奇了,不可思议。
老师:这不是魔术也不是杂技,其实你们也能做到,只要不断地吹气,让空气流动起来就行。学生甲:那我们也来试试吧。(先后有几位同学上台模仿老师实验,如图8所示)

老师:流动的气体有一些不一样的特点,我们这个实验就跟流体压强有关。想弄清原因吗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吧。问题:
(1)用“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上述实验现象。(7分)
(2)分析这个教学片段在教学中的功能。(8分)
(3)用另外的实验设计一个该内容的新课导入教学片段,要求达到与上述教学片段相同的功能。(15分)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漏斗上窄下宽,空气流速上快下慢,所以乒乓球下表面压强大于上表面压强.所以小球会受到一个向上的支持力,从而悬在漏斗口,不掉下来。
(2)在这个导入过程中,老师使用了演示实验的方式来进行,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首先,使用实验导入,比较有乐趣,学生不会感到枯燥和无聊,在烘托课堂气氛、提升学习兴趣方面有很好的作用。
其次,该实验现象具有很强的冲击性,违背了学生平时生活中的常识,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学生会产生非常强烈的学习动机。
最后,这个实验契合本节课内容,没有脱离本课范围,导出课题非常流畅自然。
(3)老师:同学们,如果我想让这两张纸自动地合并到一起,大家有什么办法吗 (两根筷子上都挂着一张纸,中留出一点空隙)
(学生思考讨论,莫衷一是……)
老师:如果我向这个空隙吹气,这两张纸会做什么运动呢
学生甲:我觉得纸会被吹得向外侧展开。
(老师做实验)
学生乙:怎么可能啊,怎么越吹纸越向里面靠拢呢 老师:谁也来试试
(学生丙上台尝试,有一样的现象,大家感到很疑惑,很神奇)
老师:其实啊,这个神奇的现象靠的就是老师吹出去的气体,今天呢,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气体流速和压强的关系。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
- A.为人师表
- B.清正廉洁
- C.敬业爱业
- D.团结协作
- 查看答案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 查看答案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
- A.童年期
- B.少年期
- C.青年期
- D.成年期
- 查看答案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
- A.顺序性
- B.个别差异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 查看答案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
- A.是一致的,可以等同
-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 C.相互促进的关系
- D.相互包容的关系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