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
图示为初中物理某教材“声音的特征”一节中’“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演示实验。
演示

如图2.2-1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
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任务:
(1)说明教材中所述“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的实验设计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8分)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教材中“改变刚尺长度”实质上是改变钢尺振动频率,设计意图是探索物体振动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2)活动:全班同学齐唱歌星韩红的《青藏高原》,到最后一句学生声音再大也唱不上去。师:大家为什么唱不上去了呢 (因为声音太高了)
师:声音的高低是声音的一个特性,物理上我们叫音调。大家感觉一下高低不同的声音。
播放不同音调的声音(事先录好的不同音调的声音,声源的频率分别为100 Hz、500 Hz、2000 Hz等)师:大家对不同音调的声音用生活语言来描述一下。
(低沉、刺耳、声音尖等)
师:那么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呢 大家看下面这个实验。
演示:把钢尺一端紧压在桌边,保持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钢尺,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比较钢尺振动情况和所听到的声音。
学生听到声音的高低不同,观察钢尺的振动快慢。学生可以分组自己完成此实验,把实验结果填入表格中。

通过观察可以得出:钢尺伸出桌面越短,钢尺振动越快,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
师:振动快慢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决定着音调的高低。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一频率来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介绍频率的概念、单位。
结论: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发声器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阅读课本中的“小资料”,了解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昕觉的频率范围。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
- A.为人师表
- B.清正廉洁
- C.敬业爱业
- D.团结协作
- 查看答案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 查看答案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
- A.童年期
- B.少年期
- C.青年期
- D.成年期
- 查看答案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
- A.顺序性
- B.个别差异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 查看答案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
- A.是一致的,可以等同
-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 C.相互促进的关系
- D.相互包容的关系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