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分析下面初中编创教学课例,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嘎达梅林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用圆润、连贯的声音唱歌及正确地理解歌曲内容。

2.了解蒙古族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

3.教育学生热爱民族英雄,学习英雄为祖国、为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

准确表达歌曲感情。

教学难点:

长音的保持。

教学过程:

(一)欢迎大家到蒙古包作客(大屏幕显示:蒙古草原风情图片)

在北方蒙古高原上,长期生活着一个古老民族一一蒙古族,他们分成许多部,过着游牧和狩猎生活。蒙古族又是个善战的民族,嘎达梅林就是蒙古族历史英雄人物之一。

1.找一个学生讲述历史上一件真实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牡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

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2.播放电影《嘎达梅林》片段。

(二)学唱歌曲(大屏幕显示:歌名《嘎达梅林》,背景是骑马善战)

1.教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情绪。

2.跟琴视唱一、二段歌词。(注意长音唱够拍)

3.视唱三段.注意换气的地方唱得要准确。

4.视唱四段.分析有几个乐句及乐句之间的关系。

5.完整演唱歌曲。

6.听录音.体会歌曲情绪。

7.再完整演唱一遍歌曲。

(三)分组讨论,介绍有关蒙古族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共分5个组,课前每个组已准备好了自己的内容,并制作成课件)

每组派一名代表到电脑前展示课前准备的内容。

一组:内蒙古的风光片。

二组:蒙古族的待客习俗,并表演。

三组:蒙古族的服饰及生活习惯。

四组:蒙古族的音乐(歌曲、乐曲、乐器、音乐家等)、舞蹈。(带动全班学生跳蒙古族舞蹈。)

五组:蒙古族的一些重大活动(那达慕大会等)(介绍完后,一个学生演奏古筝曲《喜奔那达慕》)

(四)我们充分了解了蒙古族,就让我们有感情地再演唱一遍歌曲《嘎达梅林》吧!

(五)口风琴齐奏《嘎达梅林》。

(六)小结:这节课,我们充分了解了蒙古族的音乐、舞蹈、风土人情等,如果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到内蒙古看看,和蒙古族人民结成好朋友。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优点:本教学课例较为完整,教学过程非常充实。主要采用讨论法与视唱法的教学手段。这是一节唱歌课,学生在一节课当中不但学会了这首歌曲,而且更广泛地了解了蒙古族。在导人环节通过大屏幕展示图片,一下把学生带到蒙古草原来;通过讲解蒙古族的特征,引出“嘎达梅林”;电影片段使学生感受歌曲演唱时的情绪;进而学唱歌曲,解决难点;接着分组讨论、展示。给学生主动参与及表现自己的机会;最后通过以上各种活动,学生能更很好地演唱歌曲;在巩固与提高环节,通过学生用口风琴吹奏这首歌曲来展示器乐教学。从整体来看,本教学课例能够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篇不错的教学课例。

(2)缺点:新课标强调,教学目标要分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本课没有区分开,且教学目标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重难点不够突出。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有“泥土诗人”之称的诗人是()。

  • A.臧克家
  • B.田间
  • C.艾青
  • D.许地山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将下列各项按所表示年龄大小顺序排列,正确的顺序应是( )。

①不惑②垂髫③花甲④加冠⑤而立⑥古稀⑦半百

  • A.②④①⑦⑤③⑥
  • B.④②③⑥①⑦⑤
  • C.⑥⑤③②④⑦①
  • D.②④⑤①⑦③⑥
查看答案
单选题

1931年,一位给人们带来光明的科学家重病的消息牵动着世界人民的心,几十名记者为他守夜。每隔一个小时就对外发布一次消息:“灯”还亮着。这位科学家是( )。

  • A.瓦特
  • B.法拉第
  • C.爱迪生
  • D.爱因斯坦
查看答案
单选题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 B.察举制
  • C.科举制
  • D.行省制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明朝初年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是()。

  • A.增设军机处
  • B.采用三省六部制
  • C.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 D.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