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某班主任王老师经常拆阅学生的信件,有一次发现学生乐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有“欢欢收”的信件,王老师顺便拆封阅读了此信。这是乐乐写给欢欢的求爱信,王老师看了十分生气,后来在班会上宣读了此信,同时对乐乐提出了批评。次日乐乐在家留了一张字条后出走。乐乐家长找到王老师理论并要求将乐乐找回,王老师解释说:“我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我的职责,我批评乐乐是为了教育和爱护他。他是从家中出走的,与我的工作没有关系。”
问题:(1)请你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判断王老师的哪些做法不正确。(7分)
(2)王老师的解释是否正确?为什么?(7分)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班主任王老师私自拆阅学生信件的行为和在班会上宣读信件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因为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9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
(2)这位老师的解释不正确。《教师法》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教师负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职责,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平等相待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教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不能以教育和爱护学生为借口而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本材料中,这位老师的教育方式不适气,因此对学生的离家出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
- A.为人师表
- B.清正廉洁
- C.敬业爱业
- D.团结协作
- 查看答案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 查看答案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
- A.童年期
- B.少年期
- C.青年期
- D.成年期
- 查看答案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
- A.顺序性
- B.个别差异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 查看答案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
- A.是一致的,可以等同
-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 C.相互促进的关系
- D.相互包容的关系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