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何处?(  )

  • A.《韩非子》
  • B.《荀子》
  • C.《中庸》
  • D.《诗经》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中庸》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博学之”意在做学问首先要广泛地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同时要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审问”为第二阶段。即不耻下问.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是为“慎思”。“明辨”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辨越明的,不辨,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即是做到“知行合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 A.为人师表
  • B.清正廉洁
  • C.敬业爱业
  • D.团结协作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 A.童年期
  • B.少年期
  • C.青年期
  • D.成年期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 B.个别差异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 A.是一致的,可以等同
  •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 C.相互促进的关系
  • D.相互包容的关系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