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使人进步,旅行也可以陶冶情操、开阔眼界。你怎么看待旅行跟读书?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古人都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种境界,一种追求。它概括了每个人获得真知的途径,强调了读书学习和旅行亲身实践的关系,二者都能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能力。把“读书”与“行路”关系作个比喻:“读万卷书”好比人们通过一个窗口看到了知识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识和能力这个金山,还要靠走出门去“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关于读书,中外先哲有过许多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箴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等等。这些话都是告诉我们一个很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道理:开卷有益,读书有益。读万卷书是必要的,一个人要想使自己学识渊博,最好的途径就是读书。阅读对人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
“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切己体察,身体力行,走出去多旅行,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才能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智慧。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读万卷书不能代替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也不能够代替读万卷书。读万卷书是知识,行万里路是见识。知识是智慧的前提和必要,从知识走向智慧,需要去旅行,需要行万里路。知行合一,有这两个方面的完美结合,人生才能进入较高的境界。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本大题为主观题,请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作答,否则一律无效。共25分。)
某地乡镇工作者中存在这一现象:对能够显著拉动GDP增大、增加财政收入的工作,如招商引资、上大项目等高度重视,对公共服务尤其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公益性项目,如环境污染治理、乡村道路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则重视不够,对上级政府布置的、纳入考核内容的“硬”任务高度重视,而对一些能够满足当地群众需要,但未列入考核体系的“软”任务则重视不够;对容易做,见效快的工作积极去办;对矛盾多,难度大的事则能拖则拖。
当地一位镇长说:“乡镇工作头绪多、任务重、资源少,只能抓重点,我们这样做,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1.对镇长的说法作出评析(150-200字),10分。
2.谈谈你对改变上述现象的建议(250-300字),15分。
- 查看答案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英美、德国、日本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明显存在差别,但都比较成功。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有()
-
- A.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 B.各国应从本国国情出发确定市场运行模式
- C.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能够改变和决定国情
- D.任何市场经济运行模式都会获得成功
-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正确的有()
-
- A.经济增长必然促进经济发展
- B.经济增长可能促进经济发展
- C.经济发展以经济增长为基础
- D.经济增长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 查看答案
村民甲借乙的摩托车开往外地,途中因违章将丙撞伤,但交通险已不足赔偿,对不足部分的赔偿,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
- A.甲是摩托车驾驶人,应承担赔偿责任
- B.乙是摩托车所有人,应承担赔偿责任
- C.甲和乙是利害关系人,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 D.甲和乙对事故发生有过错,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 查看答案
甲村李某一家在耕地承包期内迁入小城镇落户。不久,李某女儿嫁到乙村,但未将户口迁入乙村,根据相关法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A.李某全家必须将承包经营的耕地交回甲村
- B.李某全家可以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
- C.李某女儿已出嫁,甲村应调整李某家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 D.李某女儿目前还不能在乙村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