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热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起点要降吗?
【热点背景】
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关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问题,也时常引发讨论。“相比上世纪七十年代,现代未成年人的心智更加成熟,鉴于目前犯罪日渐低龄化的现状,下调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律师协会会长肖胜方拟提交议案,建议以修正案的形式对刑法第十七条第二、三款作出修改,调整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从原来的十四周岁下调为十三周岁。
“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属于绝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无论实施何种行为都不构成犯罪。这自1979年刑法规定以来,一直沿用至今。”肖胜方表示,虽然说这样的规定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义务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普及,未成年人的心智相比于40年前的未成年人,有很大改变。而每一起未满14周岁未成年人犯下恶性案件的出现,都曾引发过关于刑法“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争论。
【模拟试题】
近些年越来越多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而且暴力、恶性犯罪屡见不鲜。对此全国人大代表肖胜方表示,建议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起点至13周岁。对于这一提议谈看法。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 亮明自身观点。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案件在逐步上升,并且部分案件中未成年人的犯罪手法残忍、恶劣、触目惊心,在社会上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人大代表肖胜方建议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我认为解决未成年人恶性犯罪的问题,需要从法律层面和其他层面共同发力。
2. 分析未成年人恶性犯罪现状。2019年10月广西一女孩因为嫉妒同窗长得漂亮,就把同学活活打死肢解抛尸,2018年12月12岁的吴某持刀将34岁的亲生母亲陈某杀害。类似的案件近些年发生了好多起,但由于当事人作案时未满14周岁,法院往往不追究其刑事责任,只收容教养或赔偿,这样的处罚相对于逝去的生命是多么的残忍和不公。
3. 分析题干观点。(1)提高惩戒力度,提高震慑作用。刑事责任年龄起点降低1岁,会让未成年人更加直观的认识到恶性犯罪的后果,进而更好的约束自我的行为,减少危害社会的行为。(2)对受害者更加公平。提高惩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受害者及其家属能起到宽慰的作用,从法律层面更好的维护其权益。(3)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进程。13周岁的孩子基本已经完成小学教育,就读初中,已经具备相当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能够理解其行为带来的后果,需要对其行为负责。
4. 分析自身观点。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起点至13周岁,从法律的层面对未成年人恶性犯罪起到震慑作用,当然对于未成年人这个特殊群体,我们也必须思考其犯罪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比如家庭原因,不良网络文化影响,个人心理原因等,只有从多个层面共同发力,才会有更好的解决效果。
5. 对策建议。(1)完善法律。对未成年人严重犯罪行为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应该拿出足以形成震慑的可行处置办法,所以全国人大需要全面审慎有关代表的提议。(2)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跟上。通过道德教育使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约束自我行为。(3)净化电视、网络环境。广电总局、网监部门要对影视作品、网络游戏当中存在的暴力、色情等内容进行全面的净化筛选,降低负面信息对未成年人身心的影响。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
- A.如上图所示
- B.如上图所示
- C.如上图所示
- D.如上图所示
- 查看答案
缺陷补偿是指个体在充当社会角色时不可能事事成功,当自我角色目标失败时,常常可能会对相关的社会角色的重要性做重新评价,从而进行自我定义以补偿自己的角色缺陷。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缺陷补偿的是( )。
-
- A.小王认为评上优秀员工是晋升的关键,因此当评选失利后决定在下一次评选中再接再厉
- B.小张有份很不错的工作,他参加公务员考试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所以当他得知自己没有通过考试时并未觉得太遗憾
- C.袁女士离婚后全身心投入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她认为事业成功比婚姻幸福更为重要
- D.黄某大学毕业后求职不顺利,他觉得这是由于自己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否则就业会容易得多
- 查看答案
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基本归因错误的是( )。
-
- A.小张考试没有及格,老师认为他平时没有努力批评了他,其实这段时间小张的妈妈生病住院了,小张陪母亲,休息不够
- B.小李考试没有及格,他认为自己太笨了,不是读书的材料
- C.小王第一次到北京去玩,经常迷路,他说自己到了北京怎么就成了路盲
- D.小石参加公务员考试没有通过,他认为不是自己准备不足,而是题目出得太刁钻了
- 查看答案
假设就是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一定的事实材料,对未知事物的普遍规律性和因果性所作出的假定性解释。
下列不属于假设的是( )。
-
- A.艾滋病是由支原菌和艾滋病病毒引起的
- B.世界气候逐渐变暖是大气的因素,或是海洋的因素,或是地球内部的因素
- C.民法中的“宣告死亡”
- D.能溶解一切物质的“万能溶液”
- 查看答案
蓄积器官是毒物在体内的蓄积部位,毒物在蓄积器官内的浓度高于其他器官,但对蓄积器官不一定显示毒作用。这种毒作用也可以通过某种病理生理机制,由另一个器官表现出来,这种器官叫做效应器官。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 A.大气污染物中的二氧化硫经人体的上呼吸道和气管吸入人体,并直接刺激上呼吸道和气管,所以上呼吸道和气管是蓄积器官
- B.大气污染物中的铅经肺吸收后可转移并积存于人的骨骼中,损害骨骼造血系统,所以铅的蓄积器官是肺
- C.沉积于网状内皮系统的放射性核素对肝、脾损伤较重,引起中毒性肝炎,所以网状内皮系统是蓄积器官
- D.有机磷酸酯农药作用于神经系统,会造成神经突触处乙酰胆碱蓄积,使人产生流涎、瞳孔缩小等症状,所以神经系统是有机磷酸酯的效应器官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