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曾某,女,22岁,大学生,未婚,于2003年8月17 日入院。半个月前病起于恶寒发热,继而头身困重,呕恶乏力,经服用“藿香正气丸”等,恶寒发热消失,但其他症状未见缓解。现症见:头重身困,嗜卧乏力,胸脘痞闷,纳呆呕恶,厌食油腻,口黏不渴,小便不利,大便不爽。T 37.2℃,P 86 次/分,R 20次/分,BP 120/70mmHg。皮肤巩膜黄染,无出血点,胸廓正常,心肺(-),腹平软,无压痛,肝胁下1.5cm,质软,轻触痛,肝区叩击痛,脾未扪及,墨菲征(-)。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血常规:WBC 8.0×10/L,N0.56.L 0.44。血清总胆红素:26.8p,mol/L,ALT:52U/L。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辨病辨证依据:患者急性起病,以目黄为主症,故诊断为黄疽。本病因湿热内阻所致,湿热交蒸于肝胆,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浸淫肌肤,致身目俱黄;湿重于热,湿为阴邪,故其黄色不太鲜明;头身困重为湿邪内阻,清阳不得外发之故;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便溏乃湿困脾胃,浊邪不化所致。舌苔厚腻微黄、脉象弦滑为湿重热轻之征。辨证属于阳黄,湿重于热证。

西医诊断依据:①患病初期有恶寒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四肢无力等前期表现;②体查发现巩膜黄染,肝区叩击痛;③血清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增高等。

入院诊断:中医诊断:黄疸(阳黄,湿重于热证)。

西医诊断:急性病毒性肝炎。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方药: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茵陈30g 猪苓10g 茯苓15g 泽泻15g 白术10g 滑石30g(布包) 木通10g 黄芩10g 连翘10g 石菖蒲10g 白蔻仁10g 藿香10g 薄荷6g 川贝母10g 射干10g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治疗要获得病人的知情同意,其实质是

  • A.尊重患者自主性
  • B.尊重患者社会地位
  • C.尊重患者人格尊严
  • D.患者不会作出错误决定
  • E.患者提出的要求总是合理的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不符合慢性炎症的病变是

  • A.大量纤维素渗出
  • B.炎症性息肉
  • C.炎性假瘤
  • D.多量纤维组织增生
  • E.炎性肉芽肿形成
查看答案
单选题

调节机体各种功能的两大信息传递系统是

  • A.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
  • B.第一信使与第二信使
  • C.cAMP与cGMP
  • D.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神经系统
  • E.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
查看答案
单选题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会导致

  • A.溶血
  • B.红细胞凝集
  • C.血液凝固
  • D.血沉加快
  • E.出血时间延长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去甲肾上腺素激活α受体后引起舒张效应的部位是

  • A.冠状血管
  • B.皮肤黏膜血管
  • C.脑血管
  • D.小肠平滑肌
  • E.竖毛肌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