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与文化的关系表现为( )等。
- A.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 B.出版发展的程度决定社会文化的先进程度
- C.出版能增进文化积累,推进文化创新创造
- D.出版能促进文化交流传播
- E.出版是文化得以形成的基础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出版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从属于社会文化,与整个社会的文化状况息息相关。社会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出版活动既是这个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作为社会文化的传播者而与其他文化活动发生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通过文化传播,出版活动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主要包括:①增进文化积累;②推进文化创新创造;③促进文化交流传播;④优化文化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下列各组短语中,数字用法全部正确的是( )。
-
- A.5千克、三五天、正月十五
- B.2万5千里长征、三十来岁、五至七人
- C.20%~30%、1985年、十全十美
- D.咸丰十年、七八十年代、路易14
- E.5g、四书五经、公元前79年
- 查看答案
以下文字摘自某篇谈论出版活动的稿件,请你根据自己对出版和出版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行审稿,指出其中在科学性、知识性方面存在的错误或缺漏。为便于答题,各句分别重复列于全段文字之后。请在各句下面的空白处具体写明该句中的错误所在或缺漏内容;如某句无错无漏,请在相应空白处写明“无错”,否则将被视为“未能回答”而扣分。
编辑、复制和发行是出版活动的必要前提。出版物的知识内容在精神生产过程中形成,这个过程由编辑劳动完成,而出版物的物质生产过程由复制劳动完成,这些劳动共同创造出版物的价值。已经创造的价值,都要转移到出版物产品中,承担这个任务的是发行劳动。只要出版物一进入流通领域,它就实现了价值。
1.编辑、复制和发行是出版活动的必要前提。
2.出版物的知识内容在精神生产过程中形成,这个过程由编辑劳动完成,而出版物的物质生产过程由复制劳动完成,这些劳动共同创造出版物的价值。
3.已经创造的价值,都要转移到出版物产品中,承担这个任务的是发行劳动。
4.只要出版物一进入流通领域,它就实现了价值。
- 查看答案
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
我国很早就有出版活动,但古代没有使用“出版”这个词,而把出版活动称为“梓行”“雕印”“版印”等。这些用语的含义一般只反映印刷,有时也兼及编辑。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大清印刷物专律》,指出“所谓记载物件者,或定期出版或不定期出版”,这是我国最早使用“出版”这一专业术语。给“出版”作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我国和西方国家关于出版的定义,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差别是:西方着重于“公之于众”,出版的定义中都不提及编辑;我国的“出版”定义中则明确包括“编辑”。编辑、复制、发行是出版活动的必要且充分条件。在当代社会,作为社会化的出版活动,可以由社会认可的、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或单位来完成,也可以由个人来完成。
为了充分发挥出版工作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出版工作者应该在工作实践中坚持贯彻、执行以下基本方针原则。
第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出版工作坚持为人民服务,实质上就是要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最高文化权利,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如果出版工作者离开了社会主义的崇高目标,也就违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出版工作中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就要努力推动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作品的创作,让不同的学术观点和不同的艺术、学术流派的成果都有出版的机会。编辑人员在审稿中以自己的爱好和观点为标准取舍稿件是合理的,但在编辑加工整理中不得对稿件作任何删改。
第三,古为中用、洋为今用。我国的出版物有很大一部分涉及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包括古籍的整理和注释,外国作品的翻译和介绍,对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分门别类的研究等。对这类稿件的处理,必须立足于这一方针,使它们能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四,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这与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第五,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这就要求出版单位要多出精品力作,杜绝精神毒品和文化垃圾,绝不允许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
第六,坚持质量第一。只有质量高的出版物,才能既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又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要把能否提高出版物质量当作衡量出版工作是否健康发展、检验出版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第七,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出版“走出去”,增强中国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 查看答案
简答题:请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在一次会议上,有人提出了三个观点:
A.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出版物的使用价值都能产生正面社会效用
B.出版物不仅是出版单位的产品,也常常是出版单位进行再生产的生产资料
C.一种出版物形成品牌后,如果接续推出与其有一定关联的出版物,尽管质量上有保证,也不应提倡,因为这是对出版资源的浪费
他的观点在会上引起了争论。
问题一:上述观点A是否正确?为什么?
问题二:上述观点B是否正确?为什么?
问题三:上述观点C是否正确?为什么?
- 查看答案
编辑加工题:阅读分析短稿,并按照稿件加工整理的规范进行编辑加工。
出版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流通传播资源和市场资源是开展出版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为了保证出版活动健康、规范地开展,还必须由社会认可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机构专门组织实施。
出版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编辑、复制和发行。
编辑工作通过对作者创作的作品进行选择、优化、改编,形成适合社会和消费者需要的精神文化内容。
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要通过发行活动来完成,它是出版活动的内在动机与目的。
作品中所含有的精神文化内容,要复制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以便向消费者广泛传播。
出版活动通过出版物对社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上,要通过编辑工作来实现。由此可见,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编辑工作。既使远在以雕版印刷作为主要复制方式的秦汉时期,也是如此。
编辑工作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努力向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出版物。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字能力,还必须在工作中发挥一丝不旬的职业作风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数字出版成为我国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也对编辑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事数字出版的编辑人员,应该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等,而在语言文字能力方面,对他们的要求比对纸质出版物编辑人员的要求有所降低。某些数字出版单位要求自己的编辑人员“不改稿”的做法,值得借鉴。
数字出版技术为出版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对出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盲目进行,否则会导致信息资源的枯竭,影响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