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某矿山开采作业年开采量为20万t,采用地下开采方式。为保证矿山开采安全,该企业对井下开采要求如下:

(1)为防止紧急事故发生,该矿区设置一个安全出口。

(2)设置中央式通风系统,每个通风系统设置一个进风井和一个回风井,矿井通风系统要求每2年进行1次反风试验。

(3)为防止中毒事故发生,每月检测一次有害气体浓度。

(4)为防止冒水事故,进行探放水作业。

2018年4月9日,综掘队巷道施工到400m时遇一条落差为5m正断层。接班后蒋某开综掘机先割一排,开综掘机前听到迎头两声炮响。割完后,王某、孙某负责锚硕,蒋某观察顶板,张某在锚帮,杨某负责联网,跟班队长孙某在巡视锚帮。锚网时,突然轰一声,紧接着上帮突然出水。跟班班长立刻向矿区调度室报告,巷道迎头发生透水,造成迎头巷道被淹,当班出勤11人,4人安全撤出,7人被困。矿调度室接到事故汇报后,立即汇报矿主管矿长等领导,启动综合应急救援预案,并按规定向有关单位及部门进行了汇报。在抢险过程中,由于人员组织不规范,安排撤离线路不符合要求,人员慌乱逃生,且对应急救援措施不熟悉,导致7人死亡。该矿山企业在事故发生后对被淹井巷进行恢复排水处置。经过事故调查,原因如下:

(1)探放水作业没有安排专业队伍施工。

(2)探放水技术管理工作不规范。

(3)未能有效落实应急救援预案。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15分):

1.指出该矿山企业对井下开采作业要求中存在不妥之处,并说明理由。

2.综合应急救援预案应包括哪些内容

3.简述应急救援预案落实有效措施。

4.简述发生透水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5.简述被淹井巷恢复排水时应注意事项。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1)不妥之处:为防止紧急事故发生,该矿区设置一个安全出口。理由:每个矿井至少应有2个相互独立,间距不小于30m,直达地面安全出口。(2)不妥之处:矿井通风系统要求2年至少进行1次反风试验。理由:矿井通风系统要求每年至少进 行1次反风试验。(3)不妥之处:每月检测一次有害气体浓度。理由:应每季检测一次有害气体浓度。

2.综合应急救援预案内容包括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应急预案体系、事故风险描述、预警及信息报告、应急响应、保障措施、应急预案管理。

3.应急处置方案需有效落实措施有:

(1)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并审查其有效性和实践性。

(2)定期实施有效救援演练。

(3)针对救援预案进行培训,保证发生紧急事故时,应急救援预案有效实施。

4.发生透水事故应急处置措施包括:

(1)当发现工作面有透水预兆时,要立即停止作业,撤出人员,同时迅速报告有关部门,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2)当进行探放水工作时,事先要做好有关准备。要准备好避灾路线,保证一旦发生透水时,能组织人员迅速撤离。

(3)矿领导接到透水报告后,应立即通知矿山救护队,同时根据事故地点和可能波及地区,迅速通知有关人员撤离危险区域,关闭有关地区水闸门。

(4)当下部中段被淹时,应尽快关闭巷道防水闸门。人员撤至井底车场后,再关闭井底车场防水闸门,以保护水泵房。

(5)井下排水设备在透水后应全部启动进行排水。

5.被淹井巷恢复排水应注意事项如下:

(1)经常检查排水期有害气体浓度,并用局扇进行通风。及时排出有害气体。

(2)严禁在井筒内使用明火。

(3)在井筒内进行排水管安装等工作人员应佩戴安全带和自救器。

【命题点与拓展】

1.本案例第1问考查是安全生产通风系统和设置紧急出口相关要求。矿井安全出口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个矿井至少应有2个相互独立,间距不小于30m,直达地面安全出口;矿体一翼走向长度超过1000m时,应在此翼增设安全出口。(2)每个生产水平或中段至少应有2个便于行人安全出口,并应同通往地面安全出口相通。(3)井巷分道口应有路标,注明其所在地点及通往地面出口方向。(4)安全出口应定期检查,保证其处于良好状态。《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通风技术规范通风管理》(AQ2013.4)规定,矿井通风系统要求每年至少进行1次反风试验。试验前应制订详细方案,特别是多级机站通风系统,对可能发生灾害地点需要进行反风风路列出需要反风、停风和正常运转机站位置,方案应报主管矿长或总工程师审批。矿井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每季应测定1次。井下空气成分取样分析,应每年进行1次。进行硐室爆破和更换炸药时,应在爆破前后进行空气成分测定。

2.本案例第2问考查是综合应急救援预案内容。《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风险种类多、可能发生多种类型事故,应当组织编制综合应急预案。综合应急预案应当规定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应急预案体系、事故风险描述、预警及信息报告、应急响应、保障措施、应急预案管理等内容。对于某一种或者多种类型事故风险,生产经营单位可以编制相应专项应急预案,或将专项应急预案并入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应当规定应急指挥机构与职责、处置程序和措施等内容。对于危险性较大场所、装置或者设施,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编制现场处置方案。现场处置方案应当规定应急工作职责、应急处置措施和注意事项等内容。事故风险单一、危险性小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只编制现场处置方案。

3.本案例第3问考查是保证应急救援预案有效落实处置方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规定,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现为应急管理部门)应当将本部门应急预案培训纳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重点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培训工作。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开展本单位应急预案、应急知识、自救互救和避险逃生技能培训活动,使有关人员了解应急预案内容,熟悉应急职责、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应急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师资、参加人员和考核结果等情况应当如实记入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档案。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现为应急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本部门、本地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根据本单位事故风险特点,每年至少组织1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1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应急预案演练组织单位应当对应急预案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撰写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报告,分析存在问题,并对应急预案提出修订意见。

4.本案例第4问考查是发生透水事故应急处置措施。井下突然发生透水事故时,现场工作人员除立即向领导汇报外,还应迅速组织抢救,尽可能就地取材,加固工作面,及时堵住出水点,以防事故继续扩大。如水势很猛,无法抢救,应组织人员迅速按避灾路线撤至上一水平面或地面。当来不及撤至安全地点而被堵在上山独头巷道内,遇难人员应保持镇静,避免体力过度消耗,等待救援。矿领导接到透水报告后,应立即通知矿山救护队,同时根据事故地点和可能波及地区,通知有关人员撤离危险区,尽快关闭巷道防水闸门,待人员撤至井底车场后,再关闭井底车场防水闸门,以保护水泵房,组织排水恢复工作。如是老空水突然涌出,常带有大量含硫化氢、甲烷等有害物质气体,威胁未被水淹地区,因此要保证正常通风,迅速排除有害气体。积极组织抢救井下遇难人员,正确判断遇难人员所在位置。但不能仅凭水位标高来分析井下被淹范围。

5.本案例第5问考查是井巷被淹后进行恢复期排水时需要注意事项。淹井主要原因有:对矿坑涌水量计算错误;对突水规律认识不清;防水措施不当;经不起大量地下水突然袭击。被淹井巷内通常积存有大量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因此在整个恢复工作时期必须要十分注意通风工作,且在排水过程中加强对有害气体监测,并用局扇进行局部通风,排除有害气体。在井筒内安装排水管或进行其他作业工作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带和自救器。在修复井巷时,要特别注意防止冒顶和坠井事故发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多选题

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就必须( )。

  • A.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
  • B.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 C.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 D.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
  • E.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深度调整,面对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人类需要应对许多共同挑战的外部环境,我们必须树立()的新安全观。

  • A.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 B.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 C.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
  • D.开放创新、包容互惠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是()。

  • A.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B.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 C.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D.坚持中国梦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的发展理念。

  • A.创新、协调、绿色、改革、共享
  • B.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包容
  • C.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 D.创新、法治、绿色、开放、共享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B.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C.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