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公司系上市公司,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 25%。2×20 年度利润表中利润总额为 3000 万元,年初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余额为 30 万元(存货减值造成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不存在期初余额。2×20 年黄河公司与企业所得税核算有关交易或事项如下:
(1)2×20 年年末对账面余额为 360 万元的存货冲减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40 万元。按税法规定,存货跌价准备不允许当期税前扣除。
(2)2×20 年 1 月 1 日,黄河公司按面值购入中国铁路总公司当日发行的铁路债券,将其作为其他债权投资核算。该批债券票面总额为 500 万元,票面年利率 6%,期限为 3 年、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年末该批债券的公允价值为 530 万元。按税法规定,对企业投资者持有铁路债券取得的利息收入,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3)黄河公司自 2×19 年年初开始,自行研发一项管理技术,于 2×20 年 12 月 31 日达到预定用途。2×19 年累计发生研究支出 120 万元;2×20 年累计发生开发支出 300 万元,其中 100 万元不满足资本化条件。按税法规定,研究开发支出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 75%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 175%摊销。假定当年未进行摊销。
(4)黄河公司未按照合同发货,致使乙公司发生重大损失,12 月 10 日,黄河公司被乙公司起诉,要求黄河公司赔偿经济损失 250 万元。至 12 月 31 日,该诉讼尚未判决,法律顾问认为黄河公司很可能败诉,赔偿金额很可能在 160 万元至 200 万元之间。按税法规定,诉讼损失在实际发生时允许税前扣除。
假设黄河公司 2×20 年度不存在其他会计和税法差异的交易或事项。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黄河公司 2×20 年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发生额为( )万元。
- A.290
- B.140
- C.110
- D.365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发生额=-40(事项①)+(200×175%-200)(事项③)+180(事项④)=290(万元)
分析:
事项①:存货减值恢复,因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减少40万元,应纳税调减。
事项②:其他债权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期末公允价值上升,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30万元(不影响利润,不纳税调整,但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由于铁路债券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因此形成永久性差异额=500×6%/2=15(万元),应纳税调减。
事项③:自行研发无形资产,由于税法上加计扣除,因此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额=200×175%-200=150(万元)(不影响利润,不纳税调整,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同时本年费用化支出形成永久性差异,允许加计扣除额=100×75%=75(万元),纳税调减。
事项④:确认预计负债180万元,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额180万元,纳税调增。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下列关于留存收益筹资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
- A.留存收益筹资可以维持公司的控制权结构
- B.留存收益筹资不会发生筹资费用,因此没有资本成本
- C.留存收益来源于提取的盈余公积金和留存于企业的利润
- D.留存收益筹资有企业的主动选择,也有法律的强制要求
- 查看答案
某公司资产总额为 9000 万元,其中永久性流动资产为 2400 万元,波动性流动资产为 1600万元,该公司长期资金来源金额为 8100 万元,不考虑其他情形,可以判断该公司的融资策略属于( )。
-
- A.期限匹配融资策略
- B.保守融资策略
- C.激进融资策略
- D.风险匹配融资策略
- 查看答案
某公司向银行借款 2000 万元,年利率为 8%,筹资费率为 0.5%,该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 25%,则该笔借款的资本成本是( )。
-
- A.6.00%
- B.6.03%
- C.8.00%
- D.8.04%
- 查看答案
甲因急需用钱,以其价值15000元的相机作抵押,分别向乙借款6000元、向丙借款4000元。甲与乙于1月8日签订了相机抵押合同,双方未办理抵押物登记;甲与丙于1月9日签订了相机抵押合同,双方亦未办理抵押物登记。后因甲无力偿还借款,乙、丙行使抵押权,依法拍卖甲的相机,拍卖所得款9000元。下列关于乙、丙对相机拍卖所得款的分配方案中,正确的是( )。
-
- A.乙分得5400元、丙分得3600元
- B.乙分得6000元、丙分得3000元
- C.乙分得4500元、丙分得4500元
- D.乙分得5000元、丙分得4000元
- 查看答案
甲公司向乙公司订购一台生产设备,乙公司委托其控股的丙公司生产该设备并交付给甲公司。甲公司在使用该设备时发现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下列关于甲公司权利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
-
- A.甲公司有权请求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 B.甲公司有权请求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 C.甲公司有权请求乙、丙公司连带承担违约责任
- D.甲公司有权请求乙、丙公司按照责任大小按份承担违约责任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