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56岁,某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案例介绍:求助者是高级教师,教学骨干,收入也较高。妻子贤惠,身体健康,已退休。儿子大学毕业,是某机关公务员,已经娶妻生子,生活美满。在别人眼中,求助者有着稳定的工作、不菲的收入,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应该过得很幸福快乐。但求助者自己一直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心情不好,时常不由自主地哭泣,不愿意工作,不愿意和亲朋好友联系,近半年来总是和家人吵架,认为家人不理解自己。曾多次提出退休,但学校均未同意。现在不愿意上课,上课时不敢看学生,学生反映求助者明显变了。家人及亲朋好友纷纷劝慰,求助者也想着应该高兴起来,好好过日子,但就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内心痛苦不已,曾经想轻生,但难以下决心。近几个月来总是感觉心悸,特别爱出汗,胃口差,难以入睡。曾在医院检查,被诊断为“神经衰弱”,服过药物,但无明显效果。在家人的劝说下勉强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性格内向,人际关系一般,没有经受过大的挫折,婚后夫妻感情较好,平素身体健康。
- A.人格偏执
- B.存在负性情绪
- C.出现阻抗
- D.存在内心冲突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抑郁性神经症的掌握情况。在心理问题相关的鉴别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力求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相鉴别。区分的关键在于心理冲突的性质,根据心理冲突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常形与变形。心理冲突的常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二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而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相应的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二是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因此,神经症问题的心理冲突一般属于变形,而与严重心理问题对应的心理冲突则为常形。(2)分析刺激的强度。通常情况下,对青年人来说,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的事件,大致都属于高强度刺激。(3)判断心理冲突是否泛化。冲突是否泛化则是鉴别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关键:一般心理问题是指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而严重心理问题则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在分析情绪是否泛化时,要注意区分泛化与心境对人的影响的区别。两者根本的区别在于,心境是某种情绪持续,以至于对主体从事其他活动产生影响,比如,挨了批评,迁怒于他人;而泛化是与最初引起情绪具有类似性质的事物也能诱发同样的情绪。显然,心境的关键在于持续,而泛化的关键在于诱发。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每天大多数时间都处于抑郁情绪中,并持续两周以上,就应该与心境障碍的抑郁发作相鉴别了。在本案例中,求助者情绪抑郁(“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心情不好,时常不由自主地哭泣”“内心痛苦不已,曾经想轻生,但难以下决心”),面临内心冲突(“应该高兴起来,好好过日子,但就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由于该冲突与现实处境没有直接相联系,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故属于心理冲突的变形。根据许又新提出的神经症的诊断要点,病程为半年以上评2分(由于具体病程时间在案例中并无描述,故至少为2分)、精神痛苦的程度为中重度(“内心痛苦不已,曾经想轻生,但难以下决心”)评2分、社会功能受损程度为重度(“不愿意工作,不愿意和亲朋好友联系,近半年来总是和家人吵架,认为家人不理解自己。曾多次提出退休,但学校均未同意。现在不愿意上课,上课时不敢看学生”)评3分,因此对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神经症。结合抑郁症的诊断要点:(1)兴趣减退甚至丧失;(2)对前途悲观;(3)无助感;(4)感到精神疲惫;(5)自我评价下降;(6)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表明该求助者可能是抑郁神经症患者。注意:抑郁本身不是神经症性的,因为它并不包含心理冲突。把轻度抑郁症与神经症性抑郁等同视之是不正确的。抑郁神经症应该理解为,心情低落伴随着尖锐而持久的心理冲突’甚至可以说,沮丧和无能为力感正是长期心理冲突的结果。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各类神经症的鉴别诊断的掌握情况。选项A的焦虑性神经症的表现为:(1)焦虑的情绪体验;(2)焦虑的身体表现(运动性不安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而选项B的恐怖性神经症的特点是:(1)害怕与处境不相称;(2)感到很痛苦,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障碍;(3)对所怕处境的回避,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害。抑郁性神经症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则是强迫性神经症(临床上可分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两类)的主要特点。在本案例中,求助者情绪抑郁(“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心情不好,时常不由自主地哭泣”“内心痛苦不已,曾经想轻生,但难以下决心”),面临内心冲突(“想着应该高兴起来,好好过日子,但就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由于该冲突与现实处境没有直接相联系,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故属于心理冲突的变形。根据许又新提出的神经症的诊断要点,病程为半年以上评2分(由于具体病程时间在案例中并未描述,故至少为2分)、精神痛苦的程度为中重度(“内心痛苦不已,曾经想轻生,但难以下决心”)评2分、社会功能受损程度为重度(“不愿意工作,不愿意和亲朋好友联系,近半年来总是和家人吵架,认为家人不理解自己。曾多次提出退休,但学校均未同意。现在不愿意上课,上课时不敢看学生”)评3分,因此初步诊断是神经症,同时结合抑郁症的诊断要点:(1)兴趣减退甚至丧失;(2)对前途悲观;(3)无助感;(4)感到精神疲惫;(5)自我评价下降;(6)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表明该求助者可能是抑郁性神经症患者。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抑郁神经症的鉴别诊断的掌握情况。在心理问题相关的鉴别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力求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相鉴别。区分的关键在于心理冲突的性质,根据心理冲突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常形与变形。心理冲突的常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二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而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相应的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二是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因此,神经症问题的心理冲突一般属于变形,而与严重心理问题对应的心理冲突则为常形。(2)分析刺激的强度。通常情况下,对青年人来说,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的事件,大致都属于高强度刺激。(3)判断心理冲突是否泛化。冲突是否泛化则是鉴别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关键:一般心理问题是指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而严重心理问题则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在分析情绪是否泛化时,要注意区分泛化与心境对人的影响的区别。两者根本的区别在于,心境是某种情绪持续,以至于对主体从事其他活动产生影响,比如,挨了批评,迁怒于他人;而泛化是与最初引起情绪具有类似性质的事物也能诱发同样的情绪。显然,心境的关键在于持续,而泛化的关键在于诱发。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每天大多数时间都处于抑郁情绪中,并持续两周以上,就应该与心境障碍(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情绪高涨或情绪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的抑郁发作相鉴别了。在本案例中,求助者情绪抑郁(“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心情不好,时常不由自主地哭泣”“内心痛苦不已,曾经想轻生,但难以下决心”),面临内心冲突(“想着应该高兴起来,好好过日子,但就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由于该冲突与现实处境没有直接相联系,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故属于心理冲突的变形。根据许又新提出的神经症的诊断要点,病程为半年以上评2分(由于具体病程时间在案例中并未描述,故至少为2分)、精神痛苦的程度为中重度(“内心痛苦不已,曾经想轻生,但难以下决心”)评2分、社会功能受损程度为重度(“不愿意工作,不愿意和亲朋好友联系,近半年来总是和家人吵架,认为家人不理解自己。曾多次提出退休,但学校均未同意。现在不愿意上课,上课时不敢看学生”)评3分,因此对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神经症。结合抑郁症的诊断要点:(1)兴趣减退甚至丧失;(2)对前途悲观;(3)无助感;(4)感到精神疲惫;(5)自我评价下降;(6)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表明该求助者可能是抑郁性神经症患者。注意:抑郁本身不是神经症性的,因为它并不包含心理冲突。把轻度抑郁症与神经症性抑郁等同视之是不正确的。抑郁神经症应该理解为,心情低落伴随着尖锐而持久的心理冲突,甚至可以说,沮丧和无能为力感正是长期心理冲突的结果。因此,在本案例中,应该做的鉴别诊断是心境障碍和抑郁症,但最应该做的鉴别诊断是抑郁症。选项C的人格障碍则是在个体发育成长过程中,因遗传、先天以及后天不良环境因素造成的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持久性的固定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偏离社会文化背景,并给个体自身带来痛苦,或贻害周围。值得一提的是:神经症与人格障碍的鉴别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近年来,西方国家已经通行多轴诊断,对于每一位精神科病人,除了临床综合症的诊断外,都必须确定他有无人格障碍。据P.Tyrer(1983)发现,神经症病人40%有人格障碍。又据A.Sims(1975)对一组神经症病人追踪12年发现,70%有人格障碍,而对照组外科病人只占25%。因此,弄清楚每一位神经症病人的人格是很重要的,这对治疗和推断预后都有必要。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情绪抑郁(“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心情不好,时常不由自主地哭泣”“内心痛苦不已,曾经想轻生,但难以下决心”),面临强烈内心冲突(“想着应该高兴起来,好好过日子,但就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表层错误观念的掌握情况。所谓表层错误观念或边缘性错误观念,是贝克和雷米认知疗法中的概念,是指求助者对自己的不适应行为的一种直接、具体的解释,即用具体的事件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解释(如一个患有强迫性洗手行为的患者可能将自己的行为解释成对细菌的恐惧,认为这些东西会伤害其健康而不断洗手),这种解释所包含的就是表层错误观念。对于这些错误观念,可使用以下几种有关技术:(1)建议:建议求助者进行某一项活动,这一活动与他对自己问题的解释有关。(2)演示:鼓励求助者进入一种现实的或想象的情境,使他能够对其错误观念的作用方式及过程进行观察。(3)模仿:让求助者先观察一个模特完成某种活动,然后要求求助者通过想象或模仿来完成同样的活动。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按照公道的表现形式,公道可以分为( )。
-
- A.公道的行为
- B.公道的制度
- C.公道的机会
- D.公道的品德
- 查看答案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29岁,自考本科毕业生。因与父母有矛盾,前来求助。
以下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咨询谈话。
求助者:我最近一个月特烦。
心理咨询师:你能对我详细讲讲烦恼的原因吗?
求助者:老爸老妈结起伙来整天追着我说个没完,本来我就心烦,现在就更烦了。
心理咨询师:你的父母向你说些什么呢?
求助者:嫌我不出去找工作,晚上上网,白天睡觉。
心理咨询师:噢,他们嫌你不出去找工作,嫌你晚上上网白天睡觉,由于整天说个没完,搞得你心里很烦,是这样吗?
求助者:是呀。你说,就这样谁能不烦?
心理咨询师:你因何不出去找工作呢?
求助者:我找过,但是都不合适,我看好的单位都不要我。我原先是学计算机的,总不能让我去扫大街、看大门吧?
心理咨询师:你最近一次找工作是在什么时间?
求助者:大约两年前。
心理咨询师:看来你并不着急找工作啊!
求助者:谁说我不着急?我着急我自己知道。
心理咨询师:你说自己着急,可是为什么两年来一直没有行动?两年时间了,你一直在家里待着靠爸爸妈妈养活,爸爸妈妈说你几句你还烦,你太有问题了!你知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啃老族”?
求助者:(沉默)······-
- A.违背价值中立原则
- B.背离心理咨询方案
- C.未能保护对方隐私
- D.帮助指出认知误区
- 查看答案
案例八: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因为情绪问题,心情一直不好前来咨询。
以下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你总是说自己自卑感很强,你能告诉我什么事情让你自卑吗?
求助者:我的父母都是工人,文化水平只有初中,而我寝室好几位同学的父母是大学教授,我很羡慕他们有这样的父母。
心理咨询师:你父母是工人,学历不高,这使你感到自卑,还有什么原因吗?
求助者:我己经大学二年级了,还没有男朋友。看到校园内一对对的恋人,我心里羡慕,可眼睛却不敢看人家,觉得惭愧,我心里觉得很难过。
心理咨询师:同学都谈恋爱了,可是你还没有,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求助者:嗯,是的。
心理咨询师:还有么?
求助者:还有,上学期我没获得奖学金,觉得很难为晴。我差一点也可以评上奖学金了。看到那几位获得奖学金的同学,我感到自己很没用。
心理咨询师:你们班上有几位同学获得了奖学金?'们班共有多少同学?
求助者:有8位同学获得奖学金,共有31位同学。
心理咨询师:还有哪些让你自卑的?
求助者:(停顿一会儿)
好像就这些。
心理咨询师:你想想,班上同学中有多少来自于农村、乡镇?多少同学的父母是小学文化水平甚至更低?这些同学都要自卑?女同学中有男朋友的可能还是少数,没有男朋友的人是个个都不行么?班上多数同学没得奖学金,他们都要抬不起头来?
求助者:(沉默了许久;然后点点头)
我一直觉得自己这不行那不行,仔纽罗列一下,特别是您这么一分析,觉得确实也没什么。我一直都没好好地理理原因,反而总让自卑困扰着。在这样的心情下,看什么都觉得自己不行,越这样想就越觉得自己不行。
心理咨询不应该以求助者的()。单选
-
- A.情绪改变
- B.行为改变
- C.快乐满足
- D.认知改变
- 查看答案
案例一: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2岁,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由于婆媳矛盾,烦躁、失眠两个多月。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您能具体谈谈您与婆婆的相处情况吗?
求助者:我结婚前,就对她很有意见了。那时我们准备结婚,他家有两套房子,一套80平米的老房子,我公婆住着,另一套是140平米的新房,刚装修好。本来我公公打算让我们住这套新房,可我婆婆非说他们老两口一辈子没住过大房子,非要住这套新房不可,最后我们就在那套老房子里结的婚。
心理咨询师:因为这件事,您开始对婆婆有意见了?
求助者:是啊!他们老两口都那么大岁数了,干嘛非要住大房子,让我这新媳妇住老房子,这不就是瞧不起我嘛!而且还有更过分的。结婚两年后我怀孕了,那时婆婆马上就要退休了,我心里想着婆婆正好退休后帮我带孩子。谁想到,婆婆明知道我怀孕了,居然在单位返聘,继续上班。您说,她这不是成心不想给我带孩子嘛,她也太不把我当回事了!
心理咨询师:除了这两件事以外,还有其他的事情吗?
求助者:有啊!今年孩子上幼儿园,我想让我婆婆每天早点下班,帮我接孩子.可她就是不肯,说是既然拿了单位的工资,就要认真上班。她连这点小事都不肯帮我!一想到这些,我就特别生气,特烦,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天天和我爱人吵架,连工作都受到影响。您说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听了您的叙述,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在结婚、住房和照顾孩子这些事上,您婆婆的表现让您觉得她瞧不起您,不把您当回事,这让您感到生气,甚至还为此影响了夫妻感情和工作,对吗?
求助者:是啊,她一点都不肯帮我,她根本就没把我当亲生女儿看待!
心理咨询师:您希望您的婆婆对你,就像对亲生女儿那样?
求助者:是啊!
心理咨询师:那您有没有像对自己亲生母亲那样,对待您的婆婆呢?
求助者:……(沉默)
,好像也没有,我对自己的母亲要比对婆婆好得多。
心理咨询师: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怎样,首先就应该对别人怎样。如果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能期待别人能做到呢。
求助者:那我不要求她把我当亲生女儿看了,但她至少也要做一个婆婆该做的呀。
心理咨询师:一个婆婆应该做什么呢?
求助者:帮忙带孩子,照顾孩子呗。
心理咨询师:帮儿媳妇带孩子,是婆婆的法定义务吗?
求助者:那倒不是,但很多当婆婆不都是这么做的嘛,她不愿意帮我,分明是瞧不起我。
心理咨询师:您认识的女性中,有没有婆婆没帮着带孩子的呢?
求助者:有啊。
心理咨询师:那她们都觉得自己的婆婆瞧不起自己吗?
求助者:那倒没有。
心理咨询师:同样是婆婆没帮忙带孩子,因为什么其他人都能接受,而您却认为婆婆是瞧不起您呢?
求助者:……(沉默)
难道是我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是您对这件事的看法存在问题。人们对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
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使用的提问方式包括()。多选
-
- A.间接询问
- B.直接逼问
- C.开放式询问
- D.封闭式询问
- 查看答案
案例一: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8岁,中学教师。
案例介绍:求助者由于与丈夫发生矛盾,烦躁、失眠三个多月。
下面是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一段咨询对话。
咨询师:您好!请问我能为您提供什么帮助呢?
求助者:我最近心情不好,烦躁。
咨询师:您能谈谈是什么事情让您心情不好吗?
求助者:还不因为我丈夫异想天开,非要辞职创业!他是个公务员,单位待遇不错,工作也不累,一切都挺好的。一年前他突然和我说想辞职创业。我以为他开玩笑,也没在意。半年前,他又和我提起这事,还说正和几个大学同学商议投资什么项目,一旦确定下来就正式辞职。我一听就急了,创业不仅辛苦而且风险大,万一有个闪失,我们这个家怎么办!可我劝了他好久,他就是不听,一意孤行,还说我不支持他干事业!他根本就不尊重我这个当妻子的,也不为我们这个家考虑!万一有什么闪失,我和孩子怎么办?最近几个月,一想到这事,我就特别生气,也很伤心,心里烦恼,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头疼得厉害,连工作都受到了影响。
咨询师:听了您的叙述,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您的丈夫不顾您的劝说,执意要辞职创业,这让您觉得他不够尊重您,不把这个家放在心上,这让您感到生气、伤心,甚至还为此影响了工作,对吗?
求助者:是啊,他要是真的尊重我,真的把这个家放在心上,就应该接受我的意见。
咨询师:除了这件事,还有其他事让您觉得您的丈夫不够尊重您吗?
求助者:没有,他以前一直很尊重我。但是,他现在不肯接受我的意见,就是不尊重我。
咨询师:那您在任何事情上都接受您丈夫的意见吗?
求助者:那倒没有,有些事情我也不听他的。
咨询师:那您的丈夫有没有觉得您不尊重他呢?
求助者:没有。他说他尊重我的选择,也支持我追求事业。
咨询师:那当您的丈夫为了追求事业而没有接受您的意见时,是什么原因让您觉得一向尊重您的丈夫不尊重您呢?
求助者:……(沉默)因为我不希望他辞掉工作,这不是我规划中的生活。我设想的生活应该是他在机关,我在学校,两个人都有稳定的工作,这才是我们应该有的生活。
咨询师:您是希望事情都按照您的设想发展,对吗?
求助者:是啊,难道我这样想错了吗?
咨询师:您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您的想法中有一些不合理的成分,这些不合理的成分导致了您现在的问题。
该求助者的躯体症状包括( )。多选
-
- A.头疼
- B.睡眠问题
- C.头晕
- D.食欲下降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