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导入阶段进行分析(7分),并说明理由(8分)。
【课题名称】《幻想交响曲》
【教学对象】必修“音乐鉴赏”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歌曲《幻想交响曲》
【主要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一)情境导入
教师故事导入,讲述从欧洲历史上看,标题音乐可追溯到14世纪的狩猎曲,直至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但此前的标题音乐仅有标题,而没有帮助听者理解音乐的文字说明,提出问题:大家知道19世纪最具代表性的标题交响曲是谁创作的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法国作曲家柏辽兹,今天老师带来了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那我们一起欣赏他的音乐又是怎样的,导入新课:标题交响曲的诞生。
(二)展开阶段(略)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这是一个问题课例。
该教学违背了“彰显美育功能,提升审美情趣”的基本理念。音乐作为普通高中美育基本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具有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以美育人功能。通过多样、生动的音乐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道德情操、开掘创造潜能、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审美与人文素养。音乐课程中的审美情趣,主要是指音乐学习者对音乐艺术美感和人文内涵的体验、感悟、鉴赏和评价,以及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创意表达、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认知、理解音乐艺术的本体构成特征,领悟音乐形式美与艺术表现的关系,拓展文化视野,培养美好情操。案例中,教师在导入环节以标题音乐的起源为切入点,引入标题交响曲的代表人物,从而导入到乐曲主题。这样的导入方式虽然没有问题,但在讲述史论时太过单调、枯燥,无法引发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
改进建议:
教师可以将故事导入改为音频导入,带领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特点,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第一时间接触到音乐,从而产生兴趣,更好地进行后续的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有“泥土诗人”之称的诗人是()。
-
- A.臧克家
- B.田间
- C.艾青
- D.许地山
- 查看答案
将下列各项按所表示年龄大小顺序排列,正确的顺序应是( )。
①不惑②垂髫③花甲④加冠⑤而立⑥古稀⑦半百
-
- A.②④①⑦⑤③⑥
- B.④②③⑥①⑦⑤
- C.⑥⑤③②④⑦①
- D.②④⑤①⑦③⑥
- 查看答案
1931年,一位给人们带来光明的科学家重病的消息牵动着世界人民的心,几十名记者为他守夜。每隔一个小时就对外发布一次消息:“灯”还亮着。这位科学家是( )。
-
- A.瓦特
- B.法拉第
- C.爱迪生
- D.爱因斯坦
- 查看答案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 A.郡县制
- B.察举制
- C.科举制
- D.行省制
- 查看答案
明朝初年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是()。
-
- A.增设军机处
- B.采用三省六部制
- C.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 D.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