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改革有利于精准调控
房贷改革不是为了“放水”,是对利率市场化的顺势而为,利率的总体水平基本与此前相当,利息的实际支出基本不受影响。把房贷改革向精准化的纵深推进,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前不久,央行发布公告称自10月8日起,新发放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以最近一个月相应期限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简称LPR)为定价基准加点形成。这条被称为“房贷新政”的改革举措引发多方关注。大部分解读从利率形成机制入手,分析政策对不同购房群体的不同影响,普遍认为改革前后的利息负担相当,对房地产市场短期作用不明显,更适合精准调控、因城施策。
首先,房贷新政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机组成。应当看到,商业银行发放住房贷款本就应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但目前贷款利率参照基准利率上下浮动,而基准利率又由行政部门确定,且长期相对稳定不变,这很容易造成资源错配、降低金融效率。所以,参照公开市场操作尤其是LPR,是解决基准和市场利率“两轨合一轨”的关键一招。由此,房贷利率按月再与LPR“对表”,自然会较为及时反映市场利率的波动,有利于风险释放与效率提升。可见房贷改革不是为了“放水”,是对利率市场化的顺势而为。
其次,房贷利率水平总体上没太大变化,更适合精准调控、因城施策。市场上主要的担忧情绪在于新的利率形成机制的“任性”。但从中长期看,LPR水平的浮动并非信马由缰,基本上会反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同时还会受到必要的窗口指导。短期来看“加点”也是重要调节手段。比如,当前北京首套、二套房贷利率,为基准利率分别上浮10%、20%左右。改革后,房贷利率首套不得低于LPR,二套不得低于LPR加60个基点,再综合考虑各城市、各银行的自由裁量权,以及还贷过程中的“利率重定价”因素,房贷利率的总体水平基本与此前相当,利息的实际支出基本不受影响。
再次,从宏观调控取向来看,“房住不炒”定位未曾动摇,房地产决不会再成为短期刺激增长的手段。为避免房价尤其是热点区域房价的大起大落,房贷利率作为购房成本重要内容,也必然受到适时适度的预调微调,必然服从、服务于调控的目标和大局。另一方面,近来各类保障性、政策性住房的建设,比如上海将外来人口纳入共有产权房申报范围,大都属于“首套、首贷”范畴,贷款审批享受一定程度优待,事实上分流了相当一部分信贷需求,支撑了房贷利率整体上的平稳。
也要看到,一些地方房贷政策存在错位、越位的倾向。比如有的银行对改善性需求不分青红皂白收紧乃至拒贷,有的银行因为自身信贷额度或投放节奏的偏差,人为拖延审批时间。还有个别城市为了平抑房价,对公积金贷款客户另设缴存年限、发放额度等种种不合理限制。刚性和改善性需求群体主要为工薪阶层,大数据时代完全可以做到详尽评估,“无差别”的“一刀切”有条件转化为精准施策。对此,未来全面深化住房信贷改革必须着眼于差别化、个性化、精准化的高质量金融服务。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说到底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最终要紧紧围绕共同富裕这条主线展开。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从6.7平方米跃升至36.6平方米,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展望行进在城镇化后半程的房地产市场,我们有充满活力的微观基础,有坚实可靠的中观保障,有多元高效的宏观工具,只要依靠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审慎监管,我们就能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无解析,请查看标题题目及内容 考试软件 www。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
- A.如上图所示
- B.如上图所示
- C.如上图所示
- D.如上图所示
- 查看答案
二十几个小朋友围成一圈,按顺时针方向一圈一圈地连续报数。如果报2和200的是同一个人,那么共有( )个小朋友。
-
- A.22
- B.24
- C.27
- D.28
- 查看答案
20世纪是科学家大展宏图的世纪。只要我们稍微想一下就会发现,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科学家的参与:从曼哈顿工程到阿波罗计划,从核能发电到信息高速公路等等,无不与科学家的参与有关,所有这些都使我们对科学家充满了敬慕之情。同时,我们也都清楚地知道:从二战后期的原子弹事件到两伊战争,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南斯拉夫的野蛮轰炸到克隆羊的诞生,从温室效应到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无不涉及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 A.科学家的不少研究成果是一把双刃剑
- B.告诫人们科学研究成果可能带来灾难
- C.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 D.强调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科学家
- 查看答案
中国的电视人,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无论手机、网络还是其他移动终端,真正对电视形成挑战的,不是这些实体的机构和渠道,而是在这些媒体环境浸泡之下慢慢嬗变的受众。这些受众,他们也许是电视观众,也许是网民,也许是“手拍暴民”,电视内容从传递到他们身上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脱离了制作者的掌控。这些受众将从电视节目中获得什么样的信息、乐趣和价值观,他们将如何解读、衍生、变造电视节目,都让电视人夜不能寐。文章接下来最可能讲述的是()。
-
- A.电视受众趣味发生变化的原因
- B.电视制作人如何引导受众的审美导向
- C.电视制作如何适应受众趣味的变化
- D.受众如何利用手机、网络等媒体发表见解
- 查看答案
最近一段时期,有关要发生地震的传言很多。一天傍晚,小芳问在院里乘凉的姥姥姥姥,他们都说明天要地震了。”姥姥说根据我的观察,明天不必然地震。”小芳说那您的意思是明天肯定不会地震了。”姥姥说不对。小芳陷入了迷惑。
以下哪句话与姥姥的意思最为接近?()
-
- A.明天可能不地震
- B.明天可能地震
- C.明天不可能不地震
- D.明天不可能地震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