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网络慈善,谁来补上诚信空白

把事情做得周密一些,措施想得到位一些,可能会牺牲一部分效率,还有可能造成成本的抬升,却可以挽救网络众筹慈善,激发更多人的善心,从长远看,利大于弊。

网络慈善,谁来补上诚信空白

网络诈捐的事多有发生,虽然社会大声呼吁,日防夜防,但似乎总有空子可钻,总有人置公共利益于不顾。据本地媒体报道,近日,杭州某知名论坛上一篇“为父筹款看病”的曝光帖传得沸沸扬扬。一个月前,萧山一位姑娘替患重病的父亲在水滴筹发起20万元的筹款,朋友圈好友看到她发出的链接,不少人捐了款。结果,细心人发现,该女子的微博各种炫富,既没看出“生活困难”,也没看出“万般无奈”,相反活得还挺滋润。网友们不干了。面对网友的质疑,女子似乎也不觉得自己做错了。

风波之后,网上又是一片谴责的声音,可是,对于这一类的事件,道德谴责具备约束力吗?有,毕竟道德有亏是会在现实生活中引起连锁反应的,但并不完全有,现实生活中还是有不少人对道德施压免疫的,甚至有以募捐成功沾沾自喜的。这其实都在预料之中,道德是软约束,防君子难防小人,本不在同一个世界里又如何对话?

指望网友擦亮眼睛,不要轻易相信网上的故事?恐怕也很难,网友并不具备专业的辨识能力,他们只是凭借善念在行动,没有办法对真实性鉴别。况且,在动人的故事和善良之间,失去抵抗力也没什么可羞的。

显然,在诈捐的事和网友的善良之间缺少一个信息证实的环节。传统慈善组织有一套严密的认定程序,他们也比较容易得到相关部门及官方信息的支持,想瞒过他们并不容易。媒体发起的募捐有记者采访证实的支持,也跑偏不了哪里去。但网络慈善就不一样了,信息认定的主体责任又是谁呢?

这个时候,平台的责任就非常关键了。大家知道,在经营活动中,尽职调查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尽职调查其实就是“审慎调查”,一家企业要收购另一家企业,就需要知道对方公司的资产和负债情况、经营和财务情况、法律关系以及目标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潜在的风险。没有尽职调查,企业收购兼并就面临巨大的风险。网络慈善同样也需要这样一份尽职调查。让一家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告诉大家,事情的真与假、严重程度,个人的家庭财产情况等。

那么平台能不能承担起这个责任呢?平台又是否有这个能力承担起这个责任?它能否获得个人征信的授权,能否获得个人房产状况的调查权,又能否有渠道了解到个人资产情况?这些都是网络募捐中的关键信息,不可或缺,但它又同时是个人信息的一部分,平台又如何突破隐私权界定的范畴?全国这么多等待帮助的家庭,平台又是否有这个能力精力一一做到尽职调查?

如果平台没有办法做到这么缜密,仍然得依赖个人自身的诚信和道德自觉性的话,就该有一套完善的追责机制,并确保不诚信者受到惩罚,善款可以追回。

这些关键环节做不到位,漏洞补不齐,那么在放开口子时就得谨慎,没有把握的事硬做,不得其利反受其害。这几年发生的多起诈捐事件已经对网络慈善造成极大的伤害,长此下去,受害的是那些真正困难真正需要帮助的家庭。谁也不想因噎废食,堵上这么一条自助众筹的路。

把事情做得周密一些,措施想得到位一些,可能会牺牲一部分效率,还有可能造成成本的抬升,却可以挽救网络众筹慈善,激发更多人的善心,从长远看,利大于弊,是真正可以持续发展的网络慈善模式。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无解析,请查看标题题目及内容 考试软件 www。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三国演义》开篇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这句话未必准确,因为( )。

  • A.事物的发展需以条件为前提
  • B.事物的本质不以时间为转移
  • C.事物的质变是从量变开始的
  • D.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历年真题,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省部)

  • A.如上图所示
  • B.如上图所示
  • C.如上图所示
  • D.如上图所示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体验营销是指企业采用让目标顾客观摩、聆听、尝试、试用等方式,使其亲身体验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让顾客实际感知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或性能,从而促使顾客认知、喜好并购买的一种营销方式。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采用了体验营销方式的是( )。

  • A.某美容公司举办了一场以“亲子教育”为主题的消费者联谊会,把“为消费者着想”的经营理念传递给潜在的客户
  • B.某服装公司邀请批发商参加其产品推广介绍会,在会上安排了表演、小竞赛、新产品试用等活动
  • C.某公司为维护行业领军地位,多次举办全国性的行业讨论会,邀请其部分消费者参与研讨
  • D.某化妆品公司先打开国外市场,树立国际品牌形象,然后在国内以电视购物的方式传播销售,逐步占领国内市场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作为领导干部,对下岗职工的生活决不能_______。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掉以轻心
  • B.熟视无睹
  • C.漠不关心
  • D.无动于衷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没有争议的行为,肯定不是创造;没有争议的人物,肯定不是创造者。任何真正的创造都是对原有模式的背离,对社会适应的突破,对民众习惯的挑战。如果眼巴巴地指望众人理解,创造的纯粹性必然会大大降低。平庸,正在前面招手。通过文段,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 A.任何新的事物在一开始总是会受到质疑
  • B.伟大的创造不需要乞求所有人的认可
  • C.不要因为害怕被别人误会而等待理解
  • D.只有勇于坚持自我打破常规的人才能开创一番事业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