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作风建设不妨让群众多“阅卷”

【背景链接】

某窗口服务单位非常重视作风建设工作,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规范制度、培训人员、添置设备,在历年的检查考核中,均被上级评定为“服务优质单位”。

然群众却不买账。纠风办一月接到三次对该单位的投诉,“服务优质单位”奖牌也被摘下扔进了垃圾桶。原来,是该单位“作风建设”工作名不副实,比如虽然增加了服务窗口,却经常只有一二个有人服务,时常排长队等候;虽然添置了自动取号机,却没安排人员现场指导或文字说明,多数老弱妇孺用不来,沦为一坨“铁疙瘩”;等候区里常有垃圾、饮水机里常常无水、意见箱上蛛网密布;比如“门好进了”,脸还是不好看;工作效率不高、办事拖沓,事还是不好办等。群众没有从“服务优质单位”里体会到“优质”的服务。

【提出观点】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屋是否漏雨,在屋下的人最清楚,政策是否有过失,老百姓最有体会。一个单位、一名干部的作风是好是坏,存在什么问题、该怎么样整改、整顿的效果怎么样,群众最有体会、最有感受,也最有发言权和判定的资格。是故,把转作风的“阅卷权”交给群众,才是实事求是的检验标准。

[综合分析]

类似于检查考核过关而群众不满意的现在并不鲜见,分析起来问题出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单位自身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把作风建设当成一种行动自觉一种服务常态,而是当成“落实文件”“应付检查考核”的手段。于是,上面有要求了就抓一下就紧张一阵子,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活动要求的步骤一点不差,该有的痕迹全部都有;“风头”过了就松劲懈怠甚至偃旗息鼓,回到原来的老样子。

另一个问题出在检查考核方面。侧重于检查有没有安排落实、有没有标语宣传、有没有增添措施、有没有资料佐证等,而对是否真正树立了服务的意识、作风建设是否抓常抓长、措施是否切合实际,对群众有没有帮助、群众是否受益、满意等重视不够;虽然进行了满意度测评、调查,但问卷调查设计宏观、笼统、不接地气,调查样本普遍不足、调查人群结构不合理,群众参与率低,导致调查结果的代表性、合理性不够,甚至根本代表不了群众的意愿。

作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言以蔽之,就是要解决好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办好群众需要办的事。是故,作风建设的成果就必须要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要达到这个目的,唯有把“阅卷权”甚至“出题权”交给群众,让群众说话、让群众来检验和评判作风建设的成效。

【参考对策】

把转作风的“阅卷权”交给群众,要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群众观念,一切工作以满足人民的需要、解决群众难题为出发点,而不是围绕“领导”“活动”“检查”“考核”唱高调、做样子;

要拜人民群众为师,向人民群众求教,从人民群众的需要、意愿里探求工作思路,寻找工作方法,落实具体措施,并把群众的问题解决了没有、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受益没受益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

要主动、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检验,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积极解疑释惑,真正为群众需要而转作风,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作风转变带来的好处。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无解析,请查看标题题目及内容 考试软件 www。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三国演义》开篇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这句话未必准确,因为( )。

  • A.事物的发展需以条件为前提
  • B.事物的本质不以时间为转移
  • C.事物的质变是从量变开始的
  • D.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历年真题,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省部)

  • A.如上图所示
  • B.如上图所示
  • C.如上图所示
  • D.如上图所示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体验营销是指企业采用让目标顾客观摩、聆听、尝试、试用等方式,使其亲身体验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让顾客实际感知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或性能,从而促使顾客认知、喜好并购买的一种营销方式。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采用了体验营销方式的是( )。

  • A.某美容公司举办了一场以“亲子教育”为主题的消费者联谊会,把“为消费者着想”的经营理念传递给潜在的客户
  • B.某服装公司邀请批发商参加其产品推广介绍会,在会上安排了表演、小竞赛、新产品试用等活动
  • C.某公司为维护行业领军地位,多次举办全国性的行业讨论会,邀请其部分消费者参与研讨
  • D.某化妆品公司先打开国外市场,树立国际品牌形象,然后在国内以电视购物的方式传播销售,逐步占领国内市场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作为领导干部,对下岗职工的生活决不能_______。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掉以轻心
  • B.熟视无睹
  • C.漠不关心
  • D.无动于衷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没有争议的行为,肯定不是创造;没有争议的人物,肯定不是创造者。任何真正的创造都是对原有模式的背离,对社会适应的突破,对民众习惯的挑战。如果眼巴巴地指望众人理解,创造的纯粹性必然会大大降低。平庸,正在前面招手。通过文段,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 A.任何新的事物在一开始总是会受到质疑
  • B.伟大的创造不需要乞求所有人的认可
  • C.不要因为害怕被别人误会而等待理解
  • D.只有勇于坚持自我打破常规的人才能开创一番事业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