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守兼备 保障金融安全
电信诈骗的花样不断翻新,让人们防不胜防;P2P贷款平台的乱象频出,让人们资金有去无回;支付宝等支付平台遭到信息盗取,让民众对互联网金融产生怀疑。这些都反映出我国的金融安全依旧存在痛点与短板。这些问题造成社会民众面临资金被盗的风险,也威胁整个市场秩序。因此,保障金融安全,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金融安全问题的频发,从根本上还是反映出我国在金融安全建设方面有所不足,不论是技术手段滞后还是对于金融犯罪处罚力度不足,亦或者是民众防范意识缺乏等等,归根结底所反映出的就是在金融安全工作方面的“攻防”不足。所以要提高重视,攻防兼备,保障金融安全。
以“防”之墙,保障金融安全。只有有了安全防控能力,才能保障金融安全;可是当前社会民众在金融安全的防范意识与技巧上面都有所欠缺。产生这样的问题原因一方面在于社会媒体以及学校金融安全教育工作缺位;另一方面也和政府在安全防范工作中的职能缺失有关,金融安全的保障机制的不足,造成社会的安全保护没有刚性的制度支持。而缺少防控意识不仅仅会造成自身钱财损失,严重者更可能会产生因承受不了金钱损失压力而死亡的悲剧事件,“徐玉玉”事件就给了整个社会最强的警示。因此,要加强引导提高防范意识与技巧,做好金融安全防守工作。
以“攻”之力,保障金融安全。如果只有防守,没有进攻,那么金融安全工作必然会止步不前。所以采取多样方式,主动出击,严控安全风险,才是金融发展之路。当前技术安全风险等安全问题一直困扰行业发展。这些问题产生究其根本就是在于安全技术存在短板,造成安全漏洞,金融风险不断出现,让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所以必须发挥技术创新之力,主动出击,补上短板,保障安全。就比如当前各大银行就将人脸识别技术运用于日常安全管理中,通过这一技术突破,赢得了客户信任,保障了金融安全。由此可见,金融发展,必须要利用技术创新之“攻”力,杜绝金融风险。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严抓金融安全,严控金融风险,是保障经济稳步发展的根本,而这不仅仅需要的修好“内功”,做好预防,也需要的是练好“硬功”,敢于出击,只有这样,才能让金融市场稳定,让经济环境稳定,让国家安全得到保障,助推金融供给侧的实现。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无解析,请查看标题题目及内容 考试软件 www。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
- A.如上图所示
- B.如上图所示
- C.如上图所示
- D.如上图所示
- 查看答案
20世纪是科学家大展宏图的世纪。只要我们稍微想一下就会发现,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科学家的参与:从曼哈顿工程到阿波罗计划,从核能发电到信息高速公路等等,无不与科学家的参与有关,所有这些都使我们对科学家充满了敬慕之情。同时,我们也都清楚地知道:从二战后期的原子弹事件到两伊战争,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南斯拉夫的野蛮轰炸到克隆羊的诞生,从温室效应到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无不涉及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 A.科学家的不少研究成果是一把双刃剑
- B.告诫人们科学研究成果可能带来灾难
- C.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 D.强调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科学家
- 查看答案
政府对公共风险实行管制,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最大特点在于“决策于未知之中”。不确定性的存在,为风险管制的决策与实施增加了难度。鉴于此,风险管制者应该通盘考虑科学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法律因素,忽视其中任何一项因素,都可能导致管制失灵。
上述文字中,作者意在表明()。
-
- A.公共风险管制的重要性
- B.公共风险管制的复杂性
- C.公共风险管制的多变性
- D.公共风险管制的不可控性
- 查看答案
1953年出版的《新华字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尽管这部字典内找不到任何编者的姓名,然而,“新华辞书社”五个字背后,汇集了一批声名卓著的大家:叶圣陶、魏建功、邵荃麟、陈原、王力、吕叔湘……《新华字典》集全国之力编著而成,从国家领导人、学术名家,到广大群众,都倾注了各自的心血。
对这段文字的概括准确的是()。
-
- A.《新华字典》是举全国之力编辑而成的
- B.《新华字典》是名家大师的鼎力之作
- C.《新华字典》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
- D.《新华字典》在我国辞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 查看答案
中国的电视人,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无论手机、网络还是其他移动终端,真正对电视形成挑战的,不是这些实体的机构和渠道,而是在这些媒体环境浸泡之下慢慢嬗变的受众。这些受众,他们也许是电视观众,也许是网民,也许是“手拍暴民”,电视内容从传递到他们身上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脱离了制作者的掌控。这些受众将从电视节目中获得什么样的信息、乐趣和价值观,他们将如何解读、衍生、变造电视节目,都让电视人夜不能寐。文章接下来最可能讲述的是()。
-
- A.电视受众趣味发生变化的原因
- B.电视制作人如何引导受众的审美导向
- C.电视制作如何适应受众趣味的变化
- D.受众如何利用手机、网络等媒体发表见解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