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是民意所在
近年以来,一些地区的污染问题集中暴露,雾霾天气、饮水安全、土壤重金属含量过高等等,社会极其关注,群众反映强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也是民意所在”,总书记反复强调这一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既要为当代发展着想,更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下,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已成社会共识,也带来很大变化。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壮士断腕的行动,体现了我们的大国责任。一季度中国经济的“稳中有进”,更传递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强决心:宁愿让发展速度降下来,也要调结构、转方式,走出一条双赢之路。
走好这样的道路,关键是上下同心。不能再以粗放式发展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这些道理大家都很清楚。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保护环境、转变方式的重要性,也已经说得很透彻了。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还需提升认识,那就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清醒地看到,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曾有人这样总结,30年前人们求温饱,现在要环保;30多年前人们重生活,现在重生态。作为执政党,我们要看到这种发展中的期望,并且顺应这种期待。今天的人民群众,不是对GDP增速不快不满,而是对生态环境不好不满。食物丰足了,但吃得不安全了;城市繁华了,但空气污染了。这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这样的生活怎么能幸福?中央一再强调,一切工作,都要从百姓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出发。现在,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群众的集体焦虑。
环境也是民生。这个民生,一头连着百姓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看,生态文明也是民意所在。中央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跟老百姓想法一致。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治。各地区各部门理应思考,跟上要求、不负期待。
三十多年有效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如今进入了高强度频发阶段,特别容易引发连锁反应,触发相关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美丽中国,可谓抓住要害、切中积弊。想一想,如果仍是粗放式发展,不转变方式,即使实现了经济总量翻番的目标,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即使收入增加了,老百姓的幸福感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会产生强烈的不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解决问题确实需要时间、也需须有个过程,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有效发展起来之后的环境问题需然更加突出。但这不是可以坐等无为的借口。“利用倒逼机制,顺势而为”,这是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坚决落实中央部署,严格执行中央政策,我们才能用扎实的行动和成效,让环境发生变化,让人民幸福生活。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无解析,请查看标题题目及内容 考试软件 www。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三国演义》开篇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这句话未必准确,因为( )。
-
- A.事物的发展需以条件为前提
- B.事物的本质不以时间为转移
- C.事物的质变是从量变开始的
- D.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 查看答案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是( )。
-
- A.无偿没收
- B.限制民族工商业
- C.和平赎买
- D.保护民族工商业
- 查看答案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是()。
-
- A.三民主义
- B.三大政策
- C.中共一大纲领
- D.新三民主义
- 查看答案
中国共产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政策的文件是()。
-
- A.《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
- B.《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 C.《中国土地法大纲》
-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查看答案
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人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
-
- A.是客观的
- B.是有限的
- C.是可知的
- D.是相对的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