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最大的问题是人性
对于曾经把“东方日内瓦”作为目标的杭州来说,这几天颇有一种“谈笑有鸿儒”的感觉。马云所倡议成立的“罗汉堂”举办了成立一周年的经济年会,聚集了6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数十位人文社科领域内的大咖,以及成功的企业大佬、创业者,济济一堂,畅谈数字经济的未来。与会者经过认真探讨研究,发布了数字经济时代最关乎人类未来的十大问题,引发了全球媒体围观。
说是“十大问题”,其实是“十大关系”,包括数字技术发展与风险的关系,数字鸿沟与世界扁平化的关系,个人隐私和大数据时代数据所有权的关系,人工智能与人类道德的关系等等。之所以要提出这些问题,思考这些关系,意味着产业的发展已经走到了必须面对这些问题,理顺这些关系的时候,需要人类从全球乃至国家层面,从法律以及道德层面,来解决这些问题,理顺这些关系,才能让以互联网技术应用革命为先驱的人类第四次技术革命,保持在人类认知的轨道范围内继续前进。
技术的进步是以几何叠加的爆发式增长的,而人类的认知水平却滞后于技术的脚步,并且由于技术的进步,旧技术所塑造的生产方式和利益格局也会遭到扬弃,由此带来相当广泛的问题。然而,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是转瞬即逝的发展机会,例如同样是获得5000万用户,电力花了46年,计算机花了14年,互联网花了7年,虚拟人物皮卡丘只花了19天。当人们还在争执皮卡丘的是非的时候,机会可能就丧失了。所以,人类是因为这些旧有的束缚而止步不前,还是不顾一切抓住机会勇敢而上,确实是一个相当难以决策的话题。
尤其是在涉及个人隐私、信用评价、道德情操等方面,人类面临的挑战尤其巨大。人类技术进步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不断提升人的行为能力的过程,即技术赋能。技术赋能的结果是人的活动能力一代比一代更强。而数字技术的赋能,则使得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极大增强,人与人的连接方式不断叠代更新,由此也造成了巨大的道德困境。技术是中立的,无差别赋能,以至于人性中善的一面获得技术增强不断创造价值的同时,人性中恶的一面也获得了同样的技术能力而具有破坏性力量。这些年,经济领域的网络黑灰产业、社交媒体领域内的网络暴力以及传播领域的茧房效应,一次次破坏了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现代经济学的鼻祖,经济学历史上无法绕开的大人物亚当·斯密,在开始撰写经济学开山之作《国富论》之前,就发表了《道德情操论》。这是相当具有深意的举动,经济的本质是人,经济活动必须建立在人类所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之上。从那时起到现在近30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在物理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人性领域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如今,我们又站在了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时代,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网络支付,通过技术手段在信用问题上获得了突破,我们应该看看,对于人性中的其他问题,数字时代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人与人的连接方式不断叠代更新,由此也造成了巨大的道德困境。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无解析,请查看标题题目及内容 考试软件 www。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三国演义》开篇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这句话未必准确,因为( )。
-
- A.事物的发展需以条件为前提
- B.事物的本质不以时间为转移
- C.事物的质变是从量变开始的
- D.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 查看答案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是()。
-
- A.三民主义
- B.三大政策
- C.中共一大纲领
- D.新三民主义
- 查看答案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是( )。
-
- A.无偿没收
- B.限制民族工商业
- C.和平赎买
- D.保护民族工商业
- 查看答案
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人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
-
- A.是客观的
- B.是有限的
- C.是可知的
- D.是相对的
- 查看答案
中国共产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政策的文件是()。
-
- A.《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
- B.《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 C.《中国土地法大纲》
-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