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为什么这么多“清华”幼儿园

清华大学这两天又上热搜,原因“亮了”:起诉多个“清华幼儿园”商标侵权。很多人从这条新闻中,复习了刚过完108岁生日的清华校史:原告前身系1911年创建的清华学堂,1998年取得“清華”注册商标专用权,2009年取得“清華大学”注册商标专用权。也有很多人是看到这桩民事案件才反应过来,“清华大学”四个字有多重意涵,其中有一重,是中国“驰名商标”。

商标侵权的判定并不复杂。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商标,持有人认为其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依照商标法请求驰名商标保护。清华大学所面临的问题,是侵权者海量又分散,其主张权利的精力成本比较高。同样的情况可能也“骚扰”着其他名校。比如,“北大”也是北京大学的注册商标,但估计头顶“北大”二字泰然站立在中国城乡接合部街面上的小店面,同样为数不会太少。

此外,被网友们调侃的“老家的剑桥幼儿园”“哈佛幼儿园瑟瑟发抖”,原则上也涉嫌侵权。按照商标法,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只不过,权利人不会来主张罢了。

商标法没有什么复杂的法理纠缠,在中国逐渐被市场化的过程中,它的规定已经成为基本常识。有意思的是,其他“傍名牌”行为往往遮遮掩掩,无论是侵权者本身还是购买到假名牌的消费者,都能意识到这是以侵权获利。但使用名校商标的机构,往往有一种泰然感,甚至有一种自我加冕的荣耀,而每天见到大量“清华”“北大”“牛津”“剑桥”的大众同样也觉得见怪不惊。

这可能因为,民间言说名校有一种传统的语境。名校崇拜由来已久,在少年人上升路径更为有限的地区,这种崇拜也更加泛众化。因为离之越远,它们就越不像一个实体和机构,而更像一种教育图腾。那些形形色色的教育机构,一定要黏附在这个名字上,本质上是将这个图腾外化为了文化资本,将它的文化感召力变成了市场感召力,但同时,恐怕也是习惯于将一个实体的名称当成一个虚化的教育目标看待。而在这些机构进进出出的家长和孩子,见而不怪,相比起考虑侵权的问题,他们更看重的大概是一种接近名校的安慰感。

清华大学的批量起诉,置换了这种语境,让事情回到了市场契约的场景中来。从商标法的视角下再打量这种景观——遍布城乡角落的名校招牌如此坦然地存在着,据媒体搜索,全国范围内带有“清华”字样的企业以及社会组织多达20余万家,仅“清华幼儿园”就上百家,事情就变得刺目了。据称,清华大学多年来一直在强调“清华”的归属,不过,如何影响民间对“清华”二字所附着的意义的理解,却已经超出了它所能及的范围。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无解析,请查看标题题目及内容 考试软件 www。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三国演义》开篇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这句话未必准确,因为( )。

  • A.事物的发展需以条件为前提
  • B.事物的本质不以时间为转移
  • C.事物的质变是从量变开始的
  • D.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查看答案
单选题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是()。

  • A.三民主义
  • B.三大政策
  • C.中共一大纲领
  • D.新三民主义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是( )。

  • A.无偿没收
  • B.限制民族工商业
  • C.和平赎买
  • D.保护民族工商业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人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

  • A.是客观的
  • B.是有限的
  • C.是可知的
  • D.是相对的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中国共产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政策的文件是()。

  • A.《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
  • B.《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 C.《中国土地法大纲》
  •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