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为敢为 勤为善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想为敢为、勤为善为。想为敢为、勤为善为,这八个字承载了党中央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殷切期望,同时也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客观要求。
第一段:开篇点题。开头便直接从习总书记的讲话提出的理念入手“想为敢为、勤为善为”,直观提出论点。
想为是一种境界。“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一种入世精神和济世情怀,中国共产党人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这种为人民做实事的目标理想,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一种政治情怀。想为,是党员干部推动深化改革的自觉意识,反映了一种以百姓心为心的思想境界和“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的政治修养。只有心中有人民,眼里才有任务,脚下才有行动,才会有深化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第二段:分论点1──想为是一种境界。开头古诗引入,指出“想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情怀,发展到今天成为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指出“想为”作为思想境界的重要性,只有想为,才会去做。
敢为是一种担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我们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改革推进到今天,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都已经改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决定当前的改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乘势而上,坚定不移推进重大改革,通过改革解决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
第三段:分论点2──敢为是一种担当。首先指出背景,即改革的进程到了艰难的时刻,但是面对“硬骨头”,更要有“敢为”的担当,从而得出要进一步坚定推进改革的决心,通过改革解决问题。
勤为是一种作风。“政如农功,不勤无以成事”。勤政是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是老百姓评判好干部的一贯标准,也是推动各领域改革取得扎实成效的必然要求。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很多重大改革已经进入推进落实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奋斗精神,无私奉献,主动作为。为官当记清慎勤,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树立勤政的工作作风,以“钉钉子”的精神狠抓改革落实,日拱一卒,不弃微末,不舍寸功,扎实推动各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
第四段:分论点3──勤为是一种作风。首先指出“勤政”的意义所在,之后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热点引出现如今处于改革的关键之年,更进一步强调了要以“钉钉子”的精神狠抓改革落实,扎实推动各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
善为是一种能力。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越深入,矛盾越凸显,但我们必须看到,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只会坐失良机,唯有以更大的决心和智慧破藩篱、涉险滩,才能开辟党和国家事业的全新局面。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在“两难”中寻思路,在乱局中谋破局,这正考验改革推动者的智慧和能力。只有“通乎事之所由始,弊之所由生,害之所由去,利之所由成”,深刻把握改革任务、目标、举措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抓实问题、开实药方、提实举措,真正提高改革整体效益。
第五段:分论点4──善为是一种能力。指出问题(改革进入深水区,矛盾凸显),给出对策(以更大的决心和智慧开辟新局面),由此得出只有把握住内在联系,“善为”才能提高效益。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想为的境界、敢为的担当、勤为的作风、善为的能力,再接再厉、久久为功,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坚定不移朝着已经确定的总目标不断奋进。
第六段:总结全文。由名言开头,紧接着喊口号,要以想为的境界、敢为的担当、勤为的作风、善为的能力,再接再厉、久久为功。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无解析,请查看标题题目及内容 考试软件 www。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三国演义》开篇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这句话未必准确,因为( )。
-
- A.事物的发展需以条件为前提
- B.事物的本质不以时间为转移
- C.事物的质变是从量变开始的
- D.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 查看答案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是()。
-
- A.三民主义
- B.三大政策
- C.中共一大纲领
- D.新三民主义
- 查看答案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是( )。
-
- A.无偿没收
- B.限制民族工商业
- C.和平赎买
- D.保护民族工商业
- 查看答案
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人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
-
- A.是客观的
- B.是有限的
- C.是可知的
- D.是相对的
- 查看答案
中国共产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政策的文件是()。
-
- A.《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
- B.《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 C.《中国土地法大纲》
-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