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整治不规范地名,稳妥为上

【背景链接】

2019年6月,各地推进落实六部委《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通知》,引发网民关注,舆论不断发酵。当前,各地正按照六部门部署,积极推进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但个别地方也存在政策标准把握不够准确、组织实施不够稳妥等情况。总体来讲,网民对这项工作开展是非常支持的,讨论的焦点并不是“该不该改”,而是“怎么改”。

【提出观点】

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弘扬优秀地名文化的重要举措,能够涵养民族文化自信。在执行过程中,要规范工作原则,细化工作流程,严格工作纪律。公示不走形式,调研不走过场,将顶层设计、社情民意与当地实际结合。

【综合分析】

地名作为社会基本公共信息,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要举措。许多地名都能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思维、民俗、历史、哲学等文化因素,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认知水平、生活态度及精神状况。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以来,各地按照要求清理了一大批不规范地名,但一些地区仍然存在一些“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割断了地名文脉,损害了民族文化,妨碍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也屡屡受到社会公众诟病。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六部委对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洋气”“霸气”“怪异”的地名,不仅会让人体验在中国“周游世界”尴尬,还是文化不自信的具体表现。纵容地名乱象的后果,轻则误导民众,损害一个地方的形象;重则破坏传统,影响居民的文化认同乃至城市文脉的保护与传承。说到底,清理整治的是地名乱象,涵养的是民族文化自信。

【参考对策】

传承和弘扬优秀地名文化,一要“准”,即准确把握政策。严格按照有关法规和原则标准组织实施,防止随意扩大清理整治范围,也不能简单搞“一刀切”,同时还要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充分进行专家论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审慎提出清理整治清单,严格按程序推进实施。

二要“细”,避免工作简单化。对地名更改可能伴随出现的问题,如更改户籍、不动产登记、工商注册登记等证照信息等,个别地方没有清晰的方案,或者有了方案但没有提前向社会广泛告知和说明,就可能出现“信息不对称”,引发公众情绪焦虑。为此,要将改动所产生的社会成本降到可控范围,将认知分歧降到最低程度,并取得最广泛的社会共识。

三要注意从源头寻求解决办法,及时发现地名管理中存在的体制机制甚至制度设计问题,不断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和制度规范,避免“大、洋、怪、重”或其他形式的不规范地名再度抬头。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无解析,请查看标题题目及内容 考试软件 www。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三国演义》开篇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这句话未必准确,因为( )。

  • A.事物的发展需以条件为前提
  • B.事物的本质不以时间为转移
  • C.事物的质变是从量变开始的
  • D.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是( )。

  • A.无偿没收
  • B.限制民族工商业
  • C.和平赎买
  • D.保护民族工商业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中国共产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政策的文件是()。

  • A.《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
  • B.《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 C.《中国土地法大纲》
  •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下列哪一典故与《庄子》无关?( )

  • A.鹏程万里
  • B.庖丁解牛
  • C.庄生梦蝶
  • D.刻舟求剑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下列关于决策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决策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对客观存在的多种可能性进行选择
  • B.决策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项活动
  • C.决策选择是高级的认识选择
  • D.决策选择主要是依据事实判断来进行的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