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环保自觉,崇尚绿色生活
【背景链接】
微信朋友圈里,有人晒出厨房里一字排开的4只垃圾筒;办公室里,同事们因为“小龙虾壳算干垃圾还是湿垃圾”争得面红耳赤;家里面,小朋友把刚从学校学会的垃圾分类知识教给爷爷奶奶……于2019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成了上海市民的环保动员令,也映照着市民对绿色风尚的追求。
今天,践行绿色生活、实现垃圾减量、破解“垃圾围城”的城市困局,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一段时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超大城市先后就生活垃圾管理建章立制,通过督促引导,强化全流程分类、严格执法监管,让更多人行动起来。
【提出观点】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每个人都是践行绿色生活的主角,让绿色文化融入生活日常、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那么更多的人就有机会共享生态家园。
【综合分析】
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环境改善息息相关,“践行绿色生活”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尽享品质生活的内在追求。尽管大多数人已意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保护环境的紧迫性,也预见到哪些行为会产生“负能量”,但意识增强了、常识也有了,可日常生活中要么习惯性地“知行不一”,要么“对人高要求,对己低标准”。
不可否认,突破生活的“舒适区”,告别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对谁都不轻松,但向前跨出一步,才能望到更远的风景。大家总是向往干净整洁的环境、期待成熟的垃圾分类制度,轮到自己实施时,才更深体会到细节的重要。
绿色生活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都渴望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吃住安全,但这样的生活是等不来靠不来的,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创造。走绿色发展道路、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既需要顶层设计,也离不开一家一户的努力;既需要政府部门的科学管理,也离不开企业、个人的积极参与。
【对策措施】
绿色生活方式的塑造,需要在法律制度层面上推一把。把环保意识转化为社会共识和集体行动,让环保理念才能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文明自觉,进而推动树立绿色风尚的标杆。
环保意识,最终要落实到人们的生活细节中。小区的垃圾房改为定时定点开放,生活的节奏要匹配上垃圾房的开放时间;买菜时,带上帆布袋子,尽量不用塑料袋;出差时,带上便携式的洗漱用品……一些关乎环境保护的宏大命题,也与个人生活细节的改变有关。
对于一些商家来说,环保升级也是一次转型升级的契机。对消费者来说,细节的变化,促使自己选择更绿色的生活方式,尽可能自备餐具,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对商家来说,要在绿色包装、产品质量、价值赋能上下更大的功夫。
干净、整洁的环境背后,是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和成熟的环保理念。只有人人行动起来,转变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才能让环保意识成为生活中那条细细的红线,推动绿色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无解析,请查看标题题目及内容 考试软件 www。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三国演义》开篇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这句话未必准确,因为( )。
-
- A.事物的发展需以条件为前提
- B.事物的本质不以时间为转移
- C.事物的质变是从量变开始的
- D.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 查看答案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是( )。
-
- A.无偿没收
- B.限制民族工商业
- C.和平赎买
- D.保护民族工商业
- 查看答案
中国共产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政策的文件是()。
-
- A.《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
- B.《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 C.《中国土地法大纲》
-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查看答案
下列哪一典故与《庄子》无关?( )
-
- A.鹏程万里
- B.庖丁解牛
- C.庄生梦蝶
- D.刻舟求剑
-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决策的说法错误的是( )。
-
- A.决策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对客观存在的多种可能性进行选择
- B.决策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项活动
- C.决策选择是高级的认识选择
- D.决策选择主要是依据事实判断来进行的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