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动之水可益智 善静之水可益仁
水,结构简单、清明澄澈,让人们感受复杂源于简单;水,变化多端、无处不在,让人们体味万变不离其中的韵味;水,滋养万物、泽被天下,教导人们要普济众生,体现至仁大爱;水,刚柔相济、随物赋形,让人们感受宁静致远百折不挠的精神。水有如此多的品质,我们怎能不向水学习呢?只有以水为师,向水学习,方能仁智兼备相得益彰。
师从善动之水可以益智。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的故事就家喻户晓。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中国传统文化向水学习,所采取的“柔”的性格影响着中国人同自然打交道的方式。这种文化塑造出的古典技术,不具有征服自然的进攻性和侵略性,而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方式对水加以调节,因势利导、巧夺天工。这种文化的背后凝聚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师从善静之水可以益仁。水以其“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包容滋养着世间万物,孔子曰:“仁者人也”。水惠及一切生物,仁者普济众生。师水之仁爱,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诚信、友善相一致,在个人以仁爱之心为人处世的基础上,社会也将以和谐友善的态势运行。万物起源于水,无水则无生物,这是水之至仁大爱。一直以来,我国在抗击特大自然灾害及国际救援行动中,大力弘扬“大爱无疆”的仁爱精神,以仁爱作为救援的底色,为遭受灾害打击的人们送上灰暗时光里的红丝带,给人以生机和希望。当代社会的汪洋大海须臾离不开这样的仁爱包容,以水为师,学习水的仁爱、包容,都能提高我们的品德修养。
以水为师,仁智兼备相得益彰。师从善动之水可以益智,师从善静之水可以益仁。中国人的传统性格正是这二者的结合。假如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没有遵循自然规律,那么这样的城市建设是枯燥的、单调的,对于城市水生态的“建设性”破坏就难以避免了;假如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不能够因势利导、巧夺天工、自然而然,那么人与自然也就不能和谐共处了;假如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没有运用中国固有的弹性和柔顺性,那么在面对外来侵略也就不能克服危机与动乱了。仁者智者携手悠游于山水之间,既乐山又乐水,仁智兼备才能相得益彰。这是我们的一直践行的观点,也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山水者,情怀也;情怀者,心中之山水也”,水之智者的智慧之源,是仁者的精神信仰。君子遇大水必观,以水为镜,学其仁爱厚德,学其大道至简,学其浅者流行,学其绵弱而微达,然后增进仁德,提高智慧,仁智兼备相得益彰。让我们以水为师,乐善至美,仁智兼备。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三国演义》开篇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这句话未必准确,因为( )。
-
- A.事物的发展需以条件为前提
- B.事物的本质不以时间为转移
- C.事物的质变是从量变开始的
- D.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 查看答案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是( )。
-
- A.无偿没收
- B.限制民族工商业
- C.和平赎买
- D.保护民族工商业
- 查看答案
中国共产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政策的文件是()。
-
- A.《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
- B.《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 C.《中国土地法大纲》
-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查看答案
下列哪一典故与《庄子》无关?( )
-
- A.鹏程万里
- B.庖丁解牛
- C.庄生梦蝶
- D.刻舟求剑
-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决策的说法错误的是( )。
-
- A.决策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对客观存在的多种可能性进行选择
- B.决策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项活动
- C.决策选择是高级的认识选择
- D.决策选择主要是依据事实判断来进行的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