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新求变 文以化人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 夯实文化精神内涵
新时代呼唤新理念,新理念带来新风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近在眼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蓝图清晰,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社会文化服务建设是其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当下我国各地的公共文化投入在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但政府的“热情”却未换来群众的热烈回应,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的利用率偏低成了文化事业发展中的“老大难”问题。究其根源,在于文化服务模式及内容滞后,无法满足群众新时期的需求。故而我们应积极创新,为群众提供“对路子”的公共文化服务。
走社会化运作之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体制创新。当下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和操作者,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然这种政府主导的运作模式,禁锢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进程。实际上,在公共文化服务进程中,政府不一定非要是生产者,也可以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不一定要是直接操作者,也可以是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的监管者;因而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我们需积极推动运作体制的创新,引入市场、社会运作机制,这是对公共服务体制的破冰尝试,这也有利于为公共文化服务引入人才,从而让更多的创意管理理念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之中。
坚持问需于民,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的低利用率现象根源在于活动设施和活动内容过于陈旧,与当下各种新兴商业文化场所相比,明显吸引力不够,甚至随着时代的诉求变化,许多文化宫逐渐备扭曲的定位为辅导培训中心,“第二课堂”的印象深入人心。究其根源在于文化服务内容没有适时跟上群众与时俱进的发展需求。因而,在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时候,应采取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多种方式问需于民,以群众的文化需求定位为文化服务的工作目标,从而让公共文化服务能活起来,凸显出文化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运用好新兴媒体,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创新。传统的文化传播途径大多以报纸、杂志、书籍等方式来进行公共文化内容的传播,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普及,新媒体正在逐渐掌握和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了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并日益进入生活的各个层面,面对这样的时代潮流,如何有效利用从而达到转劣势为优势的目标,是我们应认真考虑并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我们应积极将电子信息技术引入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之中,利用好各类微型媒介平台,从而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找到新时代新的立足点。
文化似水,润物无声。在改革发展进程风起云涌的当下,顺应改革时势潮流,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从体制、内容、方式上大胆破旧、定立新方,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夯实精神根基,奠定文化基础。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三国演义》开篇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这句话未必准确,因为( )。
-
- A.事物的发展需以条件为前提
- B.事物的本质不以时间为转移
- C.事物的质变是从量变开始的
- D.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 查看答案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是( )。
-
- A.无偿没收
- B.限制民族工商业
- C.和平赎买
- D.保护民族工商业
- 查看答案
中国共产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政策的文件是()。
-
- A.《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
- B.《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 C.《中国土地法大纲》
-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查看答案
下列哪一典故与《庄子》无关?( )
-
- A.鹏程万里
- B.庖丁解牛
- C.庄生梦蝶
- D.刻舟求剑
-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决策的说法错误的是( )。
-
- A.决策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对客观存在的多种可能性进行选择
- B.决策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项活动
- C.决策选择是高级的认识选择
- D.决策选择主要是依据事实判断来进行的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