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从“邻避”到“迎臂”需要公共精神

  

  所谓“邻避”是指社会必需的公共设施遭到选址社区排斥甚至群体抗议的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设施建设工作的大面积铺开,和公众维权意识的提升,“邻避”运动也在国内逐渐兴起,其中一些由于社会影响大、社会关注度高,知名度也较高。与“邻避”相对的是“迎臂”,即公众对于公共设施不但不排斥,还表示欢迎。“迎臂”是“邻避”现象的理想结果,也是当前政府努力的目标。但从此到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

  

  纵观我国当前各地“邻避”事件的起因和处理方式,可以看出大多以地方政府不尊重群众知情权开始,以“一闹就停”结尾,其间还夹杂着被公众和政府忽视的专家意见,以及“政府越解释群众越不满”的信任危机,再加上一部分群众“建在哪儿都行,就是别建在我家后院”的观念。林林总总的原因总结起来,可以说我国的“邻避”之所以无法转变成“迎臂”,除了一些地方政府公共治理能力严重欠缺外,公众的公共精神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可见,要实现从“邻避”到“迎臂”的转变,除了老生常谈的提升地方政府的公共治理能力,培育公共精神更是应有之义。

  

  公共精神不会自发产生,要有公共精神,首先要求又理性又成熟的社会心态。参与到邻避运动中的,既有理性思考、以维权为目的的社会公众,也有一部分跟风反对、惯性不满的人,“你说一千道一万,我就是不同意”,就是这类人群观点的集中体现;此外,每次重大邻避事件中,也都离不开网上“煽风点火”的“舆论”身影,这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让问题越来越陷入胶着。当然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公众的观念的逐渐理性化,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少。但从另一角度也说明,要培育公共精神,不但要有理性成熟的公民个人,更需要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这样才能心平气和的进行沟通,并有助于问题的妥善解决。

  

  公共精神还要在公共生活实践中磨练。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磨练和学习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参与实践。而我国公民的公共生活实践参与度总体不高,这方面主要还应归因为政府的“维稳”思维,认为“不出声就是没事”,在这种思维之下,很多地方政府逃避与公众接触,压制公众发声,或者以“停工”为方式,换取邻避运动的停止,这不但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政府威信的消解,更无益于公众在公共生活实践中形成公共精神。所以要让民有公共精神,入手点还是“官”,官方合理引导、积极鼓励、理性协商,才能让公共精神最终实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利益和公民利益冲突的情况还会不断增多,邻避事件和邻避现象也会不断出现,但这些不该成为公共设施建设脚步的绊脚石,相反,政府和社会正好可以借助这一机遇,培育、磨练公共精神和公共治理能力,最终实现从“邻避”到“迎臂”的转变!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三国演义》开篇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这句话未必准确,因为( )。

  • A.事物的发展需以条件为前提
  • B.事物的本质不以时间为转移
  • C.事物的质变是从量变开始的
  • D.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是( )。

  • A.无偿没收
  • B.限制民族工商业
  • C.和平赎买
  • D.保护民族工商业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中国共产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政策的文件是()。

  • A.《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
  • B.《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 C.《中国土地法大纲》
  •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下列哪一典故与《庄子》无关?( )

  • A.鹏程万里
  • B.庖丁解牛
  • C.庄生梦蝶
  • D.刻舟求剑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下列关于决策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决策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对客观存在的多种可能性进行选择
  • B.决策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项活动
  • C.决策选择是高级的认识选择
  • D.决策选择主要是依据事实判断来进行的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