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拟建一垃圾焚烧发电厂及炉渣填埋场,首期建设规模为600t/d,建设工期为两年,日耗水量约为2000t/d(主要是循环冷却水)。该项目总投资大约在2~3亿元人民币,职工总人数约为50人,年发电量大约在6000~8000万度。厂区占地8.5km2,已预留日后发展用地。按照规划,该厂最终垃圾日处理量为1200t/d,二期征地面积约为43km2(含水库面积9.2km2)。残渣填埋区规划控制用地期征地35.63km2,填埋容量约为190万m3。
项目选址区位于山谷台地上,东面3km处有一水库,水库主要用于养殖鱼、鸭,东面2.5km处是林场,西北1.5km处有一村庄,南面8km处为一城镇。北面为丘陵,地表坡度一般在12°~25°之间,坑谷最低标高17m,山脊标高70~125m。选址区雨水汇入水库下游的小河,小河水环境功能为景观用水。附近地区自然植被多为人工马尾松中幼林及杉木林和矮灌丛林,代表植物群落为马尾松一桃金娘、岗松一鹧鸪草群落。近年来,自然植被被大量砍伐,经济作物成为主导植被类型,主要有荔枝、柑橘等。选址区下游谷地主要为果园和苗圃。选址区气候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温和暖湿,光热充足,年平均气温21.4~22.3℃,月份月均温12.9℃,7月份月均温28.7℃。年降雨量1519.2~2206.5mm,多为台风降雨,集中在5~8月。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受南亚热带季风影响,常年主导风以偏东风为主。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该项目的主要环境影响是什么?
2.运营期大气的环境影响预测应采用何种预测模式,主要预测内容包括什么?
3.项目大气环境影响的主要评价因子包括哪些?
4.该项目竣工大气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如何布点?
5.在确定该选址区为可选场址之前还需做哪些工作?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 该项目的主要环境影响包括建设期、运营期和封场后三个阶段。
(1)建设期主要的环境影响包括土石方开挖对植被的破坏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水土流失;
(2)运营期垃圾焚烧产生废气、填埋场废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新鲜垃圾暂存池的渗滤液及炉渣填埋场渗滤液对水环境的影响;
(3)封场后炉渣填埋场渗滤液对水环境的影响。
2.(1)正常情况下:对于气态污染物比如SO2、NO2、HCl等采用点源高斯模式,对于颗粒物(TSP)采用倾斜烟羽模式。
(2)非正常情况下:采用非正常排放模式。
(3)大气预测内容包括:
①小时平均和日平均的最大地面浓度和位置;
②不利气象条件下,评价区域内的浓度分布图及其出现的频率;
③评价区域季(期)、年长期平均浓度分布图;
④可能发生的非正常排放条件下相应于①~③各项的浓度分布图。
3. 大气环境影响的主要评价因子如下:
(1)建设期:施工活动产生的TSP。
(2)运营期:垃圾燃烧产生的SO2、NO2、HCl、HF、烟尘、二噁英;炉渣填埋产生的TSP;垃圾堆放和炉渣填埋产生的恶臭气体氨、H2S等。
4.(1)焚烧炉废气:监测断面布设于废气处理设施各处理单元的进出口烟道、废气排放烟道。
(2)填埋场废气:监控点设在单位周界外10m范围内浓度最高点。参照点设在排放源上风向2~50m范围内。监控点最多可设4个,参照点只设1个。
5.在确定该选址区为可选场址之前还需做的工作包括:
(1)确定其选址是否符合当地的建设总体规划。
(2)调查该区的地质条件,确定是否位于地下水补给区、洪泛区、淤泥区、活动的塌陷地带、断裂带、地下蕴矿带、石灰坑及溶岩洞,以及天然滑坡或泥石流影响区。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2020年真题)影响碱液吸收法烟气处理效率的主要因素有( )。
-
- A.吸收液pH值
- B.吸收液喷淋量与气量的比值
- C.吸收液的分散状态
- D.吸收塔压降
- 查看答案
某建设项目拟采用燃烧法处理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气态有机污染物,原始废气中的颗粒物浓度约为200mg/m3。为降低废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可使用的预处理方法有( )。
-
- A.干性过滤
- B.喷淋洗涤
- C.活性炭吸附
- D.喷钙
- 查看答案
控制燃煤锅炉SO2排放的有效方法是( )。
-
- A.炉内喷钙
- B.石灰石-石膏湿法
- C.循环流化床锅炉
- D.氨法
- 查看答案
某公司拟在距离厂界10m处安装4台小型方体冷却塔,预测表明厂外敏感点噪声超标。通常采用的噪声治理方法有()。
-
- A.设置声屏障
- B.选用低噪声冷却塔
- C.调整冷却塔的位置
- D.进风口安装百叶窗式消声器
- 查看答案
环境影响评价中,在()的情况下需进行非正常工况分析。
-
- A.正常开、停车
- B.工艺设备达不到设计规定要求
- C.部分设备检修
- D.环保设施达不到设计规定要求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