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张大妈是一位72岁的孤寡老人,一年前她的老伴去世,儿子早已定居国外。老伴去世后,张大妈把房子卖了,住进了当地的一家养老院。张大妈性格非常开朗,又很热情,与养老院的老人们相处得都很好。但是外表开朗的她却患有轻度的抑郁症,吃药对于她的病没有任何效果。对此,社会工作者小王希望通过非药物的方式,即采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给予其帮助。小王每周都要来探望她,通过与张大妈的面谈来帮助她解决复发的抑郁症。很奇怪的是,每次小王来探望张大妈与其面谈时,张大妈都会给小王讲述她和老伴一起参加单位组织的歌唱比赛活动,并详述整个比赛以及获奖的全过程。尽管小王已经听了好多遍,但她还是决定不厌其烦地继续听下去,并决定用缅怀往事疗法对张大妈进行引导,改善其当前的情绪,使其逐渐适应现在的生活。
问题:
1.结合上述案例,请详细说明缅怀往事疗法在助人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2.请简述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缅怀往事疗法对老年人的抑郁症、自尊和社会化有积极的作用。对于认知有严重问题的老年人,如患痴呆症的老年人,这一方法并不适用,行为错乱、有严重精神疾病的老人和失禁的老人也不适宜用这一方法,但对于有轻微痴呆症的老人可以有好的成效。 社会工作者常用的缅怀往事疗法的类型有人生回顾型缅怀往事。在运用这一方法时最好先做一下前测,了解老年人对生活的感受。比如,可以运用相关量表了解老年人的生活满足感和抑郁症状,建立评估的基线。
人生回顾疗法所用的时间可以根据老年人人生回顾的目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个人的偏好等决定,一般每个重要的人生阶段会用两节的时间来讨论。在内容安排上,可以制订一套方案,明确探查的领域,比如可以探查死亡、悲伤、恐惧、读书生活、艰难的事情、工作和与他人的关系等。在回顾过程中,还要帮助老年人发现人生历程中的一些主题,让他了解这些主题如何影响他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特别要发现让老年人失去和得到对生活的掌控感的一些主题,前者包括焦虑、否定、绝望、无助、孤立、孤独和丧失等,后者则包括联结、应对、效能、希望和信任等。让老年人逐步识别自己拥有的力量是人生回顾疗法的部分目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和老年人设计制作具体的成果来总结和结束人生回顾。比如做一个相册或录像光盘等,但并非一定要这样做。必须做的是对整个介入进行结果测评,对比介入前的测评,评估介入的效果。
2.老年社会工作的对象主要是老年人及其家人,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及社会处境的特殊性,使得老年社会工作者会遇到许多特定的问题,这也是老年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领域社会工作的特点。
(1)社会价值观常会影响社会工作者的态度和行为。在开展老年社会工作时,社会工作者要认真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学习有关老年学的知识,以便消除对老年人的错误理解和认识。
(2)反移情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做老年社会工作时,社会工作者可能会出现反移情现象,不仅会表现为对老年人缺乏耐心和关怀,还会表现为对老年人过度保护,想要 “拯救”老年人。因此,社会工作者应注意反移情问题,时常反思自己对老年人的反应,这对从事老年社会工作来说很重要。
(3)社会工作者要善于反思并运用督导机制。在做老年人辅导工作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审视自己对老年人以及面对垂死和死亡的感受。在服务中,社会工作者要善于运用督导机制解决工作职责、专业技能和情绪困扰方面的问题。
(4)老年社会工作需要多学科合作。老年人的问题常常涉及许多方面的工作,做老年人的工作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只有懂得协调、配合不同的学科共同开展老年人服务工作,才能使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 )指工资以外的各种福利,是职工基于企业组织一员的身份而得到的奖励。
-
- A.职工福利
- B.职工奖励
- C.企业福利
- D.企业奖励
- 查看答案
( )的理念是帮助残疾人全面康复,实现回归社会生活的主流。
-
- A.社会康复
- B.社区康复
- C.职业康复
- D.教育康复
- 查看答案
儿童社会工作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中一种就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方法,那么以下关于以家庭为中心的方法理解正确的是( )。
-
- A.解决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 B.针对儿童生活的家庭而开展的提升照顾儿童和保护儿童技能的实务方式
- C.改善儿童安全环境的一种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方式
- D.在这里的家庭只包括原生家庭
- 查看答案
优抚医院社会工作中,出院及跟进服务的内容包括( )。
-
- A.教导家庭照顾服务对象
- B.协助家庭与服务对象一起设计跟进及检讨方案
- C.协助服务对象及其家庭运用有关的社会资源
- D.运用家居照顾及社区康复护理等公营或志愿者服务等
- E.与医护人员一起商讨病情,做好出院评估,订立离院计划,做好离院前的适应性方面的工作
- 查看答案
优抚安置工作中的抚恤是指对( )等优抚对象给予的精神抚慰和物质照顾待遇,主要包括死亡抚恤和残疾抚恤两类。
-
- A.现役军人
- B.伤病残退役军人
- C.病故军人遗属
- D.军队文职人员
- E.烈士遗属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