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小张硕士毕业后到上海的一个社工机构工作,当时该机构有一个特色的服务项目“浦东少数民族儿童服务项目”。小张了解到来沪务工的少数民族父母的子女入学存在多种需求,这些孩子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居所变更、生活教育环境改变及城市适应等。他们的学校教育时常被中断,有时还会被卷入到非法营利活动中。很多少数民族父母整日为生计奔波,对孩子缺乏基本的情感生活照顾和学业辅导,并且由于生活环境较差.人员结构比较复杂,这些儿童时常会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最近小张接到了一个案例,小亮来自贵州一个偏僻的农村,其父母在上海一家工厂打工。小亮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母把他接到了上海,并将他安排在该城市的一所学校读书。但是仅上了两天课,小亮就不愿意再去学校了,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在父母的盘问下,小亮说他完全听不懂老师讲的是什么,学习很吃力,尤其害怕上英语课。有一次老师让他起来回答问题,他不仅不会回答,而且还因为自己的口音被班上的同学笑话,觉得很丢脸,再也不想去学校了。小亮的父母找到社会工作者小张,希望小张能为小亮提供服务。

【问题】

1.上述案例中,小亮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2.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小亮的哪两个重要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3.针对小亮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小张应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正确答案及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1.(1)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儿童的生活照料和成长教育状况得到普遍改善的同时,儿童在养育、保健、照料、教育、保护等方面仍然存有很多困难和挑战。儿童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儿童生存的问题,包括新生儿健康问题、儿童营养问题和儿童户籍问题;

②儿童发展的问题,包括贫困问题、家庭监护的问题;

③儿童保护的问题,包括儿童遗弃的问题、儿童遭受体罚和肢体虐待的问题、儿童被性侵的问题、儿童被忽视的问题、儿童被拐卖的问题。

(2)根据上述案例描述,结合儿童社会工作分析,小亮主要面临的困境是儿童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

①环境适应性问题,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城市中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多。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日益上升,但由于学习环境突变,致使他们在语言、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问题,较难适应大城市里的教育进度和环境。小亮是典型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面临着环境和教育适应性问题。

②家庭监护的问题,良好的家庭监护是儿童成长的基本保障。父母教养子女的能力,即亲职能力是家庭监护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父母是否有科学的育儿观念,是否具有正确的育儿方法,是否具有足够的育儿时间和精力等。小亮三年级之前是留守儿童,三年级升学随父母一起来到大城市,作为城市务工群体,小亮的父母整日为生计奔波,对小亮缺乏基本的情感生活照顾和学业辅导,没有意识到小亮刚入学存在的适应性问题,忽略了对小亮的呵护。

③自身发展问题,小亮从偏远的农村来到大城市,不仅上课吃力,英语口音还被同学嘲笑,这给小亮的自尊心带来了巨大伤害,小亮在学习上、生活上不知道该如何发展,于是出现了厌学现象。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要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小亮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在父母的照顾下能够得到满足,主要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小亮从乡村学校来到上海的城市学校,在上海的同学眼里,小亮是另类,被集体排斥,得不到同学的友爱;因为教材及教育制度造成的城乡差别,小亮学习跟不上,还有口音、着装、言谈举止等都不为同伴所接受,得不到大家的认可、重视和尊重。

3.针对小亮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小张应采取以下介入策略:

(1)直接介入

①为小亮提供课业辅导。社会工作者小张可以联系社区里的大学生志愿者,定期为小亮提供课程辅导,尤其是英语课的辅导,增强小亮的学习信心,使小亮逐步适应新学校的学习进度和教材内容。

②为小亮提供情绪疏导和支持。小亮来到陌生的大城市,陌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很多课程听不懂,自尊心受挫,又没有朋友和伙伴的支持和鼓励,心里肯定大受打击。社会工作者小张可以通过与小亮面谈,帮助小亮疏导负面情绪,调整心理状态,适当地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建立初步的自信。

③协助小亮学习人际沟通技巧。社会工作者小张在与小亮面谈的过程中,让小亮多说普通话,训练他的正确发音,鼓励他多张嘴说话,同时教授他一些人际沟通技巧,做好准备工作后,鼓励小亮在学校尝试着主动和同学接触。

(2)间接介入

①走访小亮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小张可以请老师们多鼓励和指导小亮学习,帮助他适应学校生活、建立自信心;请同学们多理解小亮,不要取笑他,多帮助他,组织热心的同学与小亮结成学习伙伴,帮助小亮尽快融入班级生活。

②设计实施班级融人活动。与老师合作,利用班会时间开展“帮助小亮融入班级”的小组活动。

③与小亮的父母沟通。请他们平时多与小亮沟通,关注小亮的情绪心理变化,适时地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小亮在城市健康地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儿童社会工作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中一种就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方法,那么以下关于以家庭为中心的方法理解正确的是( )。

  • A.解决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 B.针对儿童生活的家庭而开展的提升照顾儿童和保护儿童技能的实务方式
  • C.改善儿童安全环境的一种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方式
  • D.在这里的家庭只包括原生家庭
查看答案
多选题

优抚医院社会工作中,出院及跟进服务的内容包括( )。

  • A.教导家庭照顾服务对象
  • B.协助家庭与服务对象一起设计跟进及检讨方案
  • C.协助服务对象及其家庭运用有关的社会资源
  • D.运用家居照顾及社区康复护理等公营或志愿者服务等
  • E.与医护人员一起商讨病情,做好出院评估,订立离院计划,做好离院前的适应性方面的工作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无论是慢性病患者、残疾军人还是精神病患者,他们最迫切的需要是(  )。

  • A.基本生存需要
  • B.家庭生活需要
  • C.继续学习需要
  • D.治疗康复需要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残疾人社区康复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 A.开展残疾的捐款活动
  • B.开展残疾的预防工作
  • C.开展具体的康复服务
  • D.开展康复评定和建档工作
查看答案
单选题

老李是一位老红军,2000年被安置在某地方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可进来以后始终郁郁不乐,他觉得自己为部队工作了大半辈子,老了没用了,被当作“包袱”扔了出来,当年“最可爱的人”和现在“最可怜的人”一起成了民政部门管理的对象,有一种强烈的被抛弃感和失落感。作为社会工作者,对于军休社会工作的介入重点是( )。

  • A.社会再适应
  • B.生命回顾与哀伤辅导
  • C.危机干预
  • D.认知和情绪问题的处理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 +